2007年4月30日星期一

回顧1986到2006年的香港五一勞動節工會活動的訴求和形式



香港工會運動經歷了八九民運、九七回歸和零三年七一
<作者註:此文修改後,將會放在民間人權陣線一本"十年回歸"刊物內.>

(圖一:大家猜那個放聲大叫的男人是誰,他就是AMRC的梁寶霖。)

香港回歸祖國十年,究竟香港的勞工階層經歷了什麼環境的轉變?什麼團體提出什麼勞工的要求?筆者嘗試用勞動節的五一勞工活動作為切入點去看二十年的工運,看看它在不同年代經歷什麼環境,提出什麼要求,帶領幾多人在街上或酒會上表達要求。於1986年香港勞工運動有兩大工會聯合會(包括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1948-),港九工團聯合總會(工團)(1948-)及一些勞工團體(例如,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和勞資關係協進會)。目前香港勞工運動則有四大工會聯合會,除了工聯會和工團外,還有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1990-),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勞聯) (1984-)。根據港大民意調查機構的統計,支持度較高的政治團體主要是工聯會和職工盟。工聯會有221個屬會和贊助會,聲稱代表30萬工人、職工盟則有85個屬會,聲稱代表17萬工人、勞聯則有59屬會,10個贊助會,總共有69個成員,聲稱代表6萬工人;工團則有50個成員,其它資料則不詳。工聯會和勞聯在這方面的架構相近,大家皆有贊助會。

本港工會聯合會有別於許多非牟利機構,它們的理念相當廣闊,無論它們強調批判還是忠於國家的政權,它們與政權有不解之緣,甚至它們是在回應香港和中國的政治環境下而誔生。所有聯合會均強調自己關注勞工、社會和政制事務,內部成立不同的委員會處理不同的事務。在自我身份方面,工聯會強調自己是涵蓋最廣行業的工會聯合會,代表「基層」,貫徹「愛國、團結、權益、福利、參與」的工作方針,並向會員及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服務,它稱自己為「愛國工會」。職工盟強調自己是「自主的」工會聯合組織,「不依附權勢,獨立於任何政權、政黨、財團」,爭取目標是「團結、飯碗、公義、民主」。勞聯則強調自己的目標是「團結勞工階層,爭取合理權益,參與民主改革,促進社會繁榮」,採取「獨立」、「持平」、「務實」的路線。

香港的工會身份一直得不到英國政府的認同,更不享有非牟利慈善機構的地位,故不符合申請私人和政府基金的資格,以維持自己的工作。有鑑於此,它們大多倚賴工會會員和知名人士的捐款,和開拓自己的生意。早期許多工會因獲得工友捐款購買了自己的物業,而近期成立的工會則倚賴聯會的財政和人力支援,大多數沒有會址。香港回歸中國後,工會的聯合會的認受性逐漸增加。它們開始發展分支的社會福利機構,以覓生存。若工會的聯合會(例如,工聯會)得到國家和知名人士的認同,便有利它們開拓新的生意和服務;倘若一個聯會矢志批判和改革政權的制度(例如職工盟),便很難得到「愛國人士和愛國機構」認同和支持,再加上,若香港的政治和文化環境沒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它的生存會更困難,於2006年中,報紙刋載職工盟面對財政困難,需要支持者每月定期捐款給它。

今年2007年五一勞動節,職工盟將舉行一個名為「爭取尊嚴工作 改善生活質素」的遊行,主題反映了職工盟認為最能取得外界工友及其它人支持的信念,在這個主題下,具體的爭取目標是立法制訂最低工資、規管工時、恢復集體談判權法例、立法保障兼職工及合約工、改善職安及工傷法例、杜絶欠薪事件和要求合理加薪,具體要求的次序也反映了工會關注的優次。筆者本想發掘今年工聯會如何慶祝五一勞動節,但奇怪地五一的活動內容沒有出現在工聯會及其屬會的會訊,只有6月16日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晚會的消息。職工盟則較早刋登五一遊行的訊息,例如在網上宣傳和在街道的欄桿上掛滿橫額,並呼籲外間的工友參與,但是工聯會則沒有在公眾層面上呼籲工友參與它的活動。到了4月29日,工聯會聯同立法會議員在遮打花園集會,約500人參加,它們繼續要求政府就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立法,二,要求盡快檢討外判制度,三,為兼職員工另訂規例,以保障他們的權益。另外香港建築業總會則要求推行新工程,增加就業。今天的勞工團體雖然有參與退休保障聯席,但現實的訴求已不見了退休保障,它們較著力關注近十年的貧富懸殊,低工資、長工時、外判、零散工作及就業的問題。

由1986年到2007年,工會的聯合會開始漸漸活躍起來,有些工會由聯席變成聯盟(如職工盟),但有些聯會(如工團)則在傳媒上減少出現。1992年,天主教教區成立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在坊間又有一些有工運背景的女性組織者成立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假如筆者以工會聯合會的個人會員總數50萬人作為基數,不考慮會員重疊等因素,即有百份之14的勞動人口是工會會員,再根據五一勞動節的遊行或集會人數,取最多的數目約5000人,換言之,工會只能成功動員百份之0.14的勞動人口參加遊行。據Fraser Institute 的2006年報告,香港於2004年是一個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城市,香港政府亦引以為豪,試問政府、商會和僱主團體怎會害怕動員能力低的工會,主動接受一些明顯干預資本主義文化的勞工法例呢?以下筆者將描述一下1986-2007年五一勞動節的活動:

中央公積金
1986年國際五一勞動節,由49個獨立工會和勞工團組成的聯委會在遮打花園舉行燭光晚會,要求政府將五一訂為法定假期、設立中央公積金,爭取集體談判權,改善破產基金的法例及設立不公平解僱法例等。工聯會除了表達上述要求外,又呼籲擴大愛國愛港團結,促進安定繁榮等,但報章上,很少報導香港工聯會的慶祝活動。

1987年國際五一勞動節,由141個工會組成的「勞工界基本法聯席」草擬了一份聯署信要求政府研究設立中央公積金,確認工會的談判地位及將五一訂為法定有薪假期。工聯會主席鄭耀棠在慶祝五一的聚餐宣讀聯署聲明。另外香港僱員工會聯合會和勞資關係協進會也發表五一宣言,除了上述要求外,他們還要求爭取建立八小時的工作制度,傷殘人壽保險,訂立不公平解僱條例等。

1988年國際五一勞動節,由17個成員會組成的香港僱員工會聯合會發表聲明,呼籲工人繼續爭取設立中央公積,公修訂長期服務金法例。這個聯會已經解散了。

輸入外勞

1989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越230個親中、親台和獨立工會在大會堂發表聯合宣言,反對商界要求政府放寬輸入外地勞工,他們一致指出香港沒有勞工短缺。除此,他們要求立法規定五一勞動節為有薪假期,訂立長遠的,整體的勞工政策,全面檢討現行勞工條例,確立職工會的地位,認可集體談判權,及訂立勞工的退休保障制度。發起人是勞工顧問委員會的勞方委員及立法會勞工界代表。另外13個勞工團體(由基督教工業委員會號召)則在尖沙咀中間道公園舉行五一團結大遊行,他們反對輸入外地勞工,反對廠商搬返大陸,剝削港人就業權利,沿途因更改遊行路線,更與警察發生衝突。

1989年中國民運是香港工會運動的分水嶺,它改變了俗稱「左」「中」「右」工會的關係,所謂左、中、右是以忠於或批判國家政權作為區分的標準。

中國工運和民陣

1990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報紙報導新自由派的勞工團體和民運組織,及親中的工聯會均有舉辦慶祝活動,「不過,無論在活動的形式以致表達的主題方面,它們均有迴異。」「前者是以街頭派宣言、集會及遊行,表達對勞工階層近期備受通賬及加風而起煎熬的關係,以及要求中國政府釋放參與去年民運而被補的內地工人的心聲;而後者則以酒會形式歌頌勞工階層在本港過渡期前後的貢獻,以及重提五十年不變等語調。」職工盟於1990年成立,在90年的五一勞動節,它於不同地區派發傳單。另外「四五行動」(它也成立於89民運後)17名成員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抗議,要求中國政府釋放被補民運人士;而工聯會則舉行慶祝會,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長在酒會上表示,要保持香港五十年不變,先保持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不變;周南又表示「在港具悠久歷史的愛國工人團體----香港工聯會,在未來日子裡,有必要在廣大工人中,加強愛國主義的教育,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強調愛祖國和愛香港是密不可分。」1990年7月15日工聯會鄭耀堂批評政府公佈的中位數工資,他認為顧主會將最低工資看成最高工資,拒絕加薪。

1991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職工盟與國際特赦協會舉行展覽會,晚上工盟則到新華社門外舉行燭光晚會靜坐,只有十多人參加,他們宣讀聲明,拉起「組織工會無罪」的橫額,要求釋放被補的中國的「工自聯」工人。另外「四五行動」十幾名成員也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抗議,後與職工盟一起要求中國政府釋放被補民運人士。

輸入外勞

1992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職工盟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工會約30名代表到港督府請願,職工盟的主題是「殺到埋身,豈能啞忍,輸入外勞,悲鬱難訴」,發言人宣讀宣言,呼籲打工仔團結起來,爭取合理工資的權利,充份就業權利,社會保障權利,維持生活質素權利及將五一列入為有薪假期。同時爭取工人就業保障聯席表示要求立刻停止輸入外地勞工,開展培訓課程和設立完善保障制度;香港工聯會七名代表則到勞工處請願,要求署方關注勞方失業問題。另一方面,工聯會晚上舉行酒會,要求為五一訂立法定假期,停止輸入外勞,制訂勞工政策,提供就業,轉業和再培訓機會及設立退休保障制度。新華社香港分社正副社長有出席酒會。由於1992年政府輸入外地勞工,所以全港職工會舉行代表大會表示反對繼續輸入第三批外地勞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爭取集體談判權、增加勞工界立法局議席,提升勞顧會的法定地位及將五一列為有薪假期。
1992年9月港九工團聯合會要求港督Mr. Patten實行最低工資。

1993年國際五一勞動節,港九勞工社團聯會與港九工團聯合會總會遊行到港督府請願,要求把五一列為法定有薪假期。而十幾名職工盟代表則遊行到新華社,要求中國政府容許工人成立獨立自主工會,保障工人集會結社權利。工盟把請願信放在門牌上便離去。

退休保障和栽員問題

1994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職工盟舉行花車巡遊,呼籲港府將五一訂為有薪法定假期,當天也有論壇討論設立「不公平解僱法」。香港工聯會則促請港府制訂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政策,為工人設立投訴途徑。另外勞聯及工團則到港府請願,要求把五一訂為法定的假期,放寬現行職工會條例規定,令工會可自由地參與外地勞工組織,並要求政府承擔老人退休金計劃供款。它們稍後到新華社請願,要求中國政府尊重國際勞工公約及訂立完善勞工法例。94年5月港同盟提最低工資保障本地工人的工資受輸入外勞的影響。

1995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天主教團體的聯席要求設立最低工資點,四五行動則要求政府設立最低工資和失業援助金;工聯會則舉辦展覽和簽名運動,要求政府盡快實行「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法」和「不公平解僱法」。職工盟則反對輸入外地勞工,認為外勞會搶走本地勞工的飯碗。1工團也要求政府定立本地工人優先就法,及停止輸入外地勞工。

爭取工會的基本權利

1996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工聯會40名代表向政府遞交十萬名簽名要求政府將五一列為有薪假期,職工盟則聯同街坊工友服務處等遊行到政府總部,口號是「捍衛就業權 團結反對剝削。」,街坊工友服務處和天主教團體又要求保障員工就業權,反對僱主向員工無理解僱。2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中國。

1998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工聯會40名代表向政府遞交17萬名的簽名要求政府增加就業機會,設立失業援助金和停止輸入外地勞工;職工盟、街坊工友服務處和天主教團體舉行遊行,約有一百人聚集政府總部,要求恢復被廢除的勞工法例(包括集體談判權和組織工會權),又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和失業援助金。

1999年五一勞動節正式成為法定有薪假期。同年職工盟提最低工資。

失業、外判、低薪、欠薪、邊緣工友
1999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則動員1000名人士舉行慶祝「五·一」勞動節集會﹐以歌唱及活報劇的形式表達本港工人長期致力爭取「五·一」為法定有薪假期的歷程。它又促請政府推行「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以創造就業、追求高就業為首要目標;職工盟則動員300名人士參與五一遊行,高呼「反失業、抗減薪、保飯碗、衛專嚴」口號,提出八項要求﹐包括立法確立集體談判權及罷工權﹔設立最低工資制度﹔反對以合約制聘請公務員﹔增加政府開支﹐創造就業機會﹔設立失業保障﹔制訂反歧視工會條例﹔反對政府服務私有化﹔立法禁止年齡歧視﹔以及減低交通費和能源收費。

2000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舉辦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強積金權益墟﹐增加工人對強積金計劃的認識。職工盟以「安穩工作、合理工資」為行動口號,動員600人參與行動,要求﹕(一)設立最低工資﹐爭取八小時工作制(二)政府應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三)確立集體談判權(四)反對政府服務外判(五)反對社福服務一筆過撥款及製造假的公務員改革措施。於2000年李卓人在立法會提出最低工資動議,除了勞工界別的議員,直選議員和功能組別議均反對最低工資立法。

2001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曾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舉行酒會和「僱傭模式與僱員權益保障」論壇,要求政府修定僱傭條例。職工盟和多個團體動員一千三百人遊行反對‘外判化、散工化、貧困化’和要求訂立最低工資。

2002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在維園舉行職業招聘和互助自強的集會,而職工盟則照舊遊行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和規管工時,有五百多人參與。

2003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500名成員在遮打花園舉行「保障勞動權益者」集會,並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政府加強執法,打擊欠薪和促請僱主遵守法例3。而職工盟則舉行一「官商勾結大無良」的遊行,爭取「集體談判權、最低工資和工時限制。」,有五百多人參與。

2003年7月1日50萬人參與反23條和還政於民,相比92-95年的民主運動,香港出現較強的民主訴求,參與遊行人數增加。

2003年7月後,工聯會在五一勞動節好似開始改變,多用動員和遊行的方式加強對政府的要求,突出它在工運的位置。而職工盟則以一貫的方式,用動員及遊行方式針對及嚴厲批評政府和大商家。

2004年立法會選舉後,工聯會全力要求最低工資立法。

2004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在中環愛丁堡廣場舉行題為「創就業 增工資 反對無償工時」的「五‧一」集會,有一千多人遊行至政府總部,向政府反映僱主侵害勞工權益的情況,並促請政府創造就業,加強執法;而職工盟則舉行「抗議官商勾結」的爭取勞動保障遊行,遊行人士批評「政府不理工人死活」「反外判,反散工化」,又反對人大就基本法釋法,遊行有一千八百人參與。2004年10月立法會提出立法規管工資及工時,泛民主派,民建聯,和工聯會支持動議,但在分組點票及自由黨、泛聯盟和部份議員反對下,該動議遭否決。

2003年7月1日後,職工盟提民主工運

2005年在「五‧一」勞動節前夕,工聯會伙同三位勞工界議員和六名勞顧會勞方代表(「三加六」)舉行集會遊行,它要求製訂最低工資,制訂標準工時,設集體談判權,解決在職貧窮,反外判反私營化帶來的剝削和合理加薪。與以往行動只批評僱主的問題有點不同,它今次行動隱含針對政府,遊行約有三千人參與。在5.1,職工盟則除了透過遊行爭取上述工聯會提出的六大訴求外,更爭取民主普選,以助爭取勞工權益,它的主題是「飯碗保障、掃走貧窮、共享繁榮及民主普選」,它界定此為「五一民主工運大遊行」。遊行參與者約有二千人。

2006年「五‧一」勞動節,除了酒會外,工聯會聯同多個屬會代表(100人)在中環皇后像廣場集合,然後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政府盡快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它批評部份僱主蓄意剝削外判清潔工及保安員,迫工人無償超時工作、隨意壓低工資。4職工盟則動員二十多個團體和兩個外傭團體,約二千人參與遊行爭取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合理加薪及反對外判。

2007年的勞動節,無論是工聯會,還是職工盟,它們最核心的訴求是爭取立法最低工資,規管工時,檢討外判制度和保障兼職工,雖然它們各自爭取,但是它們給予政府的壓力比2003年前更大。

經歷二十年,香港回歸祖國,五一勞動節已成為法定的有薪假期,除此之外,請問究竟香港的勞工法例還有什麼重大的轉變呢?當中有幾多改變是符合工會原初的爭取目標呢?另外,香港回歸中國十年,究竟政權的改變有沒有改變勞資的關係,以立法最低工資為例,究竟它對爭取立法有沒有幫助呢?假若沒有,香港人慶幸香港的經濟轉變沒有受到國家很大的干預,還是對它不理會勞資不平等的關係感到憤怒呢?

1 星島日報。1995年5月1日。
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y 2, 1996
3 文匯報。「工聯會促保障勞工權益 集會要求檢討投標制度 避免判上判剝削工人」。2003年5月2日
4 工聯會。工聯會五一遊行報導。2006年5月1日。

原文:Plato

相對貧窮

說起什麼是貧窮﹐大部份人必定會想起非洲那些餓很瘦骨如柴的飢民﹐ 又或者在電視新聞上看起那些衣不蔽體﹐頂無片瓦的難民。畢境不論是基於人道責任還是身為人類的同情心﹐我們也不能接受社會上有人連生存的權利也沒有保障。可幸的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富裕﹐社會有能力負擔公共福利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在發達國家中生活於貧窮線下的人數已大幅減少。在今天的香港社會中﹐相信不會出現路有凍死骨或小孩子要挨肚餓的慘況。正當我們的滅貧大計取得空前成功﹐一些社會學者卻提出貧窮一個的新慨念。他們把上述的問題稱為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而引入一個新的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觀念。貧窮不再單純是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而是由於未能負擔一般人一樣的消費能力﹐未能享受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模式﹐從而感覺到自己貧窮。於是貧窮從一個客觀性的經濟指標﹐變成一個主觀性的文化心理慨念。那些社會學者更進一步指出﹐經濟發展不能解決相對貧窮的問題﹐反而會不斷產生新的貧窮﹐只有重新分配財富﹐改變現行資本主義的社會架構﹐才能在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相對貧窮有必要解決嗎﹖

首先從字面的定義上去看﹐相對貧窮這個慨念並不存在。相對貧窮只是窮﹐並不是貧。很明顯翻譯這個詞語的人只是囫圇吞棗地﹐把英文詞語照字面的意思硬譯過來﹐而沒有細心思考過在中文裏﹐貧窮二字已包含絕對和相對兩個不同的觀念。物質上的不足為貧﹐是絕對的慨念。窮則是相對的慨念﹐例如龔如心比李家誠窮。世界各國大多有扶貧滅貧的社會計劃﹐只有共產主義的國家﹐才會有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滅窮計劃。在數學上來說﹐除非所有人的收入也相同﹐否則一定會有人比別人窮。貧可滅﹐窮永不可滅。以史為鑑﹐滅窮只能像共產政權那樣製造均貧﹐可是均貧肯定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結果。

窮本身並不是一件值得讓人懼怕的事。正所謂人窮志不窮﹐在生存有基本保障後﹐不必擔活在赤貧的人﹐他們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逐步爬地上社會階梯。反之富有的人著終日無所事事揮霍無度﹐他們的財富也有花盡的一天﹐會從有錢階級掉下來變成窮人。最有效保障階級上下流動的社會制度是論功行賞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生產力高對社會有供獻多的人﹐相對的獲得更多財富回報作為鼓勵﹐而生產力低對社會供獻少的人﹐則以相對較少的生活享受作為的懲罰。只要使用得宜﹐富與窮正是最有效增進社會生產力的葫蘿白和棒子。

每一項經濟增長均是來自科技或制度的進步﹐在經濟增長的初期﹐擁有新技術或新知識的人﹐因為生產力相對上升有比較優勢而先富起來。剩下來低技術低知識的人﹐生產力相對下降淪為窮人。讓他們脫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升他們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培訓讓他們在技術和知識追上其他人的平均水平。若果強行把高生產力的人的財產通過分配手段﹐白白送給低生產力的人﹐只會傳達一個錯誤的訊息﹐變相懲罰提高生產力的人。最終只會造成反效果﹐導致社會整體生產力下降或停滯不前﹐對人民不僅益處反而有害處。

透過經濟增長增加社會上的總生產力﹐社會才能夠投放更多資源在低收入階層﹐改善他們客觀生活條件。人民得以豐衣足食﹐貧困也成為過去的代名詞。事實上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只要沒有不良嗜好﹐就算領綜緩住公屋的市民﹐他們的客觀生活質素比五十年前的中產階級還要好﹐大慨比一百年前的大地主也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了。經濟增長可以滅貧﹐但不能滅窮。要滅窮的話﹐倒頭來就沒有了經濟增長。不過若果窮是因為人比人比死人的心理問題﹐只是因為生活享受不夠別人好﹐就感覺自己是貧窮的話﹐那麼經濟政策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心病還需心藥醫﹐向低下階層傳揚佛家道家無慾無求的思想﹐又或者基督教的克己追求精神而非物質滿足的傳統﹐也可以令他們不再覺得自己貧窮﹐這才是根治窮人心理問題的良方。

原文:哲子戲

2007年4月29日星期日

溫故知新之旅

↑麟峰文公祠一隅

周六和同學到元朗的新田考察,去看三種對待文物的態度:
1. 有技術的保育:大夫第、麟峰文公祠
2. 自行保育:東山古廟、文氏宗祠
3. 沒有保育

是次準備的準備工夫是最多的。可惜狀態不好,講解的不多,坐巴士又睡過了頭,多得有秀雯和TraTra兩位插班生幫忙前後。謝謝!

那當然,雖然狀態不好,但是小弟在東山古廟也來搗亂,務求讓大家知道甚麼保育叫作「亂來」。最後不負所望,小弟重新讓古廟響起聖誕曲,可惜未能讓她閃起聖誕燈飾,應該讓學生知道甚麼是不倫不類吧。

溫故知新之旅:新田考

2007年4月28日星期六

我很富有


近來的教學課題講及香港的貧窮問題,原來我們下意識,通常都只想起物質貧窮,卻遺忘了精神也會貧窮。早前《商業周刊》第1000期就有一篇「不丹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報導(HTML | PPT)。秀雯miss用作思考甚麼是快樂,我就用來談談甚麼是貧窮。

看到梁家傑在Blog中寫下被電台訪問的內容,談及富有的定義。
有錢不就代表富有。很多富人天天愁眉苦臉,惶惶不可终日。反而窮人可以笑口常開,活得快樂充實。要自己快樂,先要別人生活因你變得快樂;要自己生活充實,先要別人生活因你變得充實。明天開始給身邊的人多一聲招呼,多一個笑容,多一次讓座…,並留意他們對你的回應,也許你已能感受我在講甚麼。要活得精采,必多無私地服務他人。這可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
不過,是否通常人在物質豐富後,才去追求精神富有?又或者追求精神富有的人,通常都已經不愁物質?那我可想不通了......

或許如樂天知命的不丹人一樣,知足才是富有的根源。那麼又是否意味,先把精神富起來,然後物質就會富起來呢?傻的!

噢,LOOP死了。

其實我很認同袋巾的話,我現在每天也很富有。我覺得,已經足夠。^^(←勁optimistic)

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

輸了道理,贏了人情

引用:查.找不足

市民一直對和自己不相干的罪犯沒有太大的遣責,只要警方把罪犯繩之於法,恐慌便成了話題,然後被遺忘。但是,社會在道德層面的執著,使一些人即使不是十惡不赦,也會遺臭萬年。我們不會痛罵賊王張子強,甚至有人把葉繼歡當成偶像,以季炳強作榜樣,卻對拋妻棄子的人加以唾罵,對沒有公德的予以批判。若有一個市民法庭,性罪犯可能比縳架走私和買凶殺人的重判得多,最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社會備受保護的一群施以毒手。當然,另一主要原因就是「現代陳世美」和變態強姦犯被傳媒揭露了他們最恐佈的一面:下一個可能係你。

尖沙咀槍擊案涉案警員的死因聆訊已公佈結果,從案件發生便被冠名警魔的徐步高,法官給予合法被殺的結論。鐵證如山,再討論徐步高是不是兇手已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相反,就徐步高一案,傳媒的行事作風,令徐是贏了人情,輸了道理。

從死因聆訊開始,傳媒對死者家屬的追訪,圖文並茂加送固定立場的報道,令讀者有了未審先判的感覺。新聞傳播學有一個叫「議程設置理論」(Agenda-setting Theory),指出傳媒的報道有引導讀者思想的力量。百花齊放的描述和證據,在挖空心思的堆砌下,市民沒有鑑證和法律知識,都會意識到這個所謂警魔,是何等的聰明、自信和有力量。然而物極必反,當我們的想像到了某一個程度,有人驚醒起來並加以指責,傳媒的報道對在世者有莫大的心靈傷害,不論是死者家屬或是警隊人士,在鎂光燈的聚焦下,本已平伏的心情會再起漣漪,曾經低沉的士氣會再有起伏,實難以做到「令事實水落石出,盡快了結案件令警隊士氣恢復,受害家人得到心靈上的解脫」。我們開始對傳媒的手法批評,而在批評和世紀新聞兩權輕重後,監察者一如以往發揮其特長:置若惘聞。

於是,當我們每晚完成日日重覆的工作後,回家打開電視又看著重覆又重覆的新聞,我們感到煩厭和納悶,在看到徐步高的母親和妻子堅強和無悔地支持丈夫,我們開始想像徐步高雖然外表凶悍,但在家中是怎樣的一個好好先生,一絲同情便泛在心頭。最後,我們會好像對走私、貪污的人一樣,忘記如果他還在逃的話,對社會、警隊是構成多麼大的信心危機和影響,並作出結論:事情都已告一段落,死者已矣,何必還要如此窮追猛打?始終萬事留一線,對各界都有益處。

沒有人能考究益處是甚麼,但值得留意的是傳媒和群眾反應的關係。曾經有人指出傳媒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想,而在這個說法連普羅市民也掛在口邊時,我們便會有所醒覺,並對傾斜的報道作出個人的調控。即使理性告訴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感性上也會令我們美化目前的畫面,加上我們意識中對傳媒的壞印象,促使徐步高輸了道德也能嬴到人情的結果。對於一個罪犯,這已算是一個光環。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文物考察後感

繼上次帶小朋友去看鄉村後,今次考察的對象是古宅、圍村和墓穴。幸好天公造美,清風送爽而無半點雨水,好讓我們樂於尋幽探秘。

行程
10:00-11:15 元朗舊墟野外定向活動
11:30-11:45 凹頭潘屋
11:55-12:05 東成里劉氏大屋
12:15-12:35 錦田鄧惟汲墓「狐狸過水」
13:00-14:00 午飯
14:50-15:00 粉嶺彭啟璧墓「黃龍出洞」
15:00-17:05 龍躍頭文物徑
17:20-17:45 龍躍頭鄧林墓
19:00-19:30 回到元朗、天水圍

↑我拿著燒烤叉在指劃簷前板的圖案

第一站是元朗舊墟,主要是訓練中學生導賞員去帶小學生走走文物古跡。我們明白只是講解將會得到的是反效果,所以希望通過定向活動來引起小學生對文物的興趣。當然部分小導賞員仍未睡醒,留意不到竟有一大群師奶阿叔特地來舊墟閒逛,在他們的身後聽得津津有味。

↑潘屋被稱為獅子屋的由來

離開舊墟後,我們走到博愛醫院西,門前建有一個半圓形的風水池的客家古宅--潘屋。潘屋又稱「獅子屋」、「蔭華公祠」,是潘氏家族的祖屋。1933年,梅縣人潘君勉為紀念其先父潘蔭華,特別聘請三名客家工匠,從梅縣遠道到凹頭建屋。日治時期,潘屋曾是憲兵於新界西的辦公室,其後葉劍英、尤德夫人亦曾到訪。潘屋雖然被列作一級歷史建築,但是屬於私人物業,故四周圍有鐵絲網。上次騎單車前往潘屋時,遇上剛架起的鐵絲網,於是無從而入。今次發現池塘旁有小通道可以闖入,頓覺好運之至。雖然小朋友口口聲聲說擅闖民居,但是口是心非,人人都前仆後繼,惟恐落後。

↑東成里大屋保存完好的背後?

我們是貧苦師生,所以全日多在搭11號巴士。遊罷潘屋,我們擬到「狐狸過水」一看鄧自明墓穴,而在途中我們順遊東成里劉氏大屋。東成里大屋的外貌仍算保持完好,本應感到欣慰。可是如果我們深究為甚麼這排古宅能夠逃過拆卸的命運,將會發現原來不為其他,只是業權問題。


沿青山公路東走,探路上山兩分鐘腳程就到達「狐狸過水」。「狐狸過水」又名佛凹嶺,位於凹頭蠔殼山,為錦田八世祖鄧惟汲之墓,與屏山二世祖鄧萬里墓並列。墓穴坐巽向乾(即東南向西北),登山遠眺,赫然發現迎面一列西鐵列車經過,知道原來風水格局已破。那究竟會否影響錦田的後人呢?更重要的是,我們可從中思考當年鄧族與政府討價還價的情況。
鄧自明與皇族的淵源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再犯江南,宋朝皇室中人流散至贛州。太后帶著高宗兒女路經江西虔州時,不幸走散。當時,任贛縣令的塘尾鄧氏七世祖鄧元亮在江西奮起勤王,平定戰亂。他收留了一批失散的南逃官員子女,高宗之妹——年僅八歲的趙氏就在其中。但幼女不肯將身世相告,只說自己是中州趙姓官員之女。
  鄧元亮歸隱嶺南家園後,將趙女撫養成人。親戚朋友見過趙女的,都驚奇她的舉止出眾,就撮合趙女嫁給元亮的兒子鄧自明。她嫁給鄧自明後,生下林、杞、槐、梓四個兒子,定居錦田。
  宋孝宗已丑年(1169),鄧自明去世,趙氏撫育四子成才。當時宋光宗(1190)即位,而趙氏也步入老年。後來,她寫了封信,叫大兒子找皇上認親。光宗查識認證後,大為感動,立即派人迎接趙氏入宮,並稱其為皇姑,封為郡主,追贈鄧自明為稅院郡馬。
  稅院,宋代掌管關稅、貿易的官員,稱為「商稅院」。郡馬,因鄧自明娶宋朝宗室女為妻,俗稱為「郡馬」。宋歐陽修在《文忠集•卷一百二十七•歸田錄》記:「皇女為公主,其夫必拜駙馬都尉,故謂之駙馬。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縣主者為縣馬,不知何義也。」
  長子鄧林授迪功郎,其餘三子封為國舍郎。皇帝還贈了四十頃田地給趙女為終身之養,可趙皇姑只留下少許,其餘都分給了當地百姓……
  皇姑辭歸京師,仍居東莞。由於鄧氏得姓南陽,而鄧自明又為稅院郡馬,所以錦田、廈村等祠堂、村屋,都會寫有「南陽世澤,稅院家聲」意思的對聯。
  鄧自明死後葬於凹頭「狐狸過水」,皇姑趙氏則葬於東莞「獅子滾毬」,「狐狸過水」側有皇姑的衣冠塚,以示夫婦永在一起。
↑五朵芙蓉,山勢如龍屈身騰飛

午飯後,我們乘巴士遠征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1 | 2),又稱龍屈頭,亦稱龍嶺,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自鄧自明死後,長子鄧林與其後人從錦田遷居龍躍頭開村立業,自成一方,散居於鄰近的五圍六村。大祠堂松嶺鄧公祠(萃雲堂)門聯謂:
峰起龍山 疊嶂層巒 五朵芙蓉開嶺表
流翻吉水 尋源溯本 一條脈絡貫江西

有說龍躍頭風水極佳,南面的龍山五峰起伏(即門聯中的五朵芙蓉),儼如蟄伏於此,翹首吐珠的神龍,龍躍頭一名亦與此風水格局有關。單單清代科舉中,龍躍頭就曾出貢生3名,例貢生11名,武舉人1名。官運如此之盛,又曾有皇姬於此,篤信堪輿者定將此與風水之說掛鉤。於是我們又去看看鄉村佈局和墓穴座向。

↑俯瞰整個龍躍頭鄉

龍躍頭鄉兼具屏山的鄉村性質,又有類近友恭堂、楊侯宮的萃雲堂、天后宮,且能跟早上「狐狸過水」作比較的鄧林墓穴,是一個上佳的考察複習活動。正所謂「山草藥」,「係又up,唔係又up」,小弟信奉的是雜家,所說的從來不是正派東西,多數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可喜的是小朋友略有小成,開始能夠明白建築的功能,估到吉祥圖案背後的意思。
難題一
師:點解依度有三隻蟹既?
生:唔記得左......
師:一定有得解。咁蟹背脊有咩野呢?- -'
生:殼囉!
師:文雅d呢?
生:甲!
師:咁三隻蟹加埋呢?^^'
生:三甲!^o^

難題二
師:依到有隻雞噃,點解既?
生:!!!......(完全唔知)
師:通常雞會啼既。
生:......(小學生都知)
師:咁即係識鳴叫啦。咁通常公定乸會啼呢?
生:當然係公啦。
師:咁就即係公會鳴囉。^o^
生:「公鳴」?係喎!^o^
推動文物保育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因為如果對過往事物稍欠敏感、對平凡事物稍欠好奇,都不會明白為甚麼那些又破又舊的東西暗藏著不能言喻的價值。又或者皺著眉頭說風水是迷信,牽起咀角笑前人的無知,而未能看清迷信部分暗合科學理論,無知源自前人內心的期許。經濟史學家科大為曾說:「如果你對一個五毛硬幣不感好奇,那麼你就不應讀經濟。」不可理喻之至,不過細加玩味後,卻發現原來是至理明言。路邊小花、古宅脊飾,甚至是招牌炒蛋,多麼的微不足道,但是有些人總會去問。

文物保護的過程有幾個層次,從小朋友現在做的survey、research、identification,到進一步的protection、restoration,到再進一步的interpretation、education和promotion,告訴其他人怎樣欣賞和愛護。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根本的興趣。我是新兵,而小朋友比我更新,和他們多次的考察的目的,旨在讓大家多些感受,然後才能明白為甚麼有人(至少是我)相信這些爛東西別有意義,需要保存。其實不論新兵老手,以上提及的七項工作,原來學無先後,不分軒輊,大家都是為了保育文物,略盡綿力。

古宅墓穴覽勝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另類的屏山

在屏山文物徑的盡頭,聚星樓不遠處有一幢兩進三間的古建築。它低陷在泥地以下,雜草齊腰,污水長淹,怎麼看都是一所殘舊古宅,等待歷史將它吞噬。

十九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定勢力範圍。1898年,英國脅迫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99年,可是其時新界原居民卻悉力反抗。在香港歷史檔案館裡,有一份由輔政司駱克翻譯於1899 年4月12日的文件,它指出:新界村民武裝抗英是由屏山「達德約」39個鄉村――包括錦田、元朗、廈村、十八鄉、青山等發動起來。達德約就是以屏山為首的聯村更練團的組織名稱(類似於今日的民兵團)。那所破屋,在百多年前達德約各村代表的議事公所和組織部、指揮所--達德公所。

原是平坦易走的屏山文物徑,我卻帶學生走到最骯髒難走的,彷彿在引證著新界鄉勇血淚的足跡上。
另類的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