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一星期後...

今早找不到黑色恤衫回校,但無損哀悼遠方死難者的心情。

昨晚的港台《四川地震特輯》終於不只是描述災情慘況,而是多了做災難分析和展望。早上把該節目轉了檔,交給負責公民教育的同事,讓她拿去在禮堂前播放,盡了我些許綿力。恰恰卻有一課中一級的代課時間,我在課堂中把特輯播了給學生看。該班中一學生不是我教的一班,同學說他們都是較難纏的,不過除了我在入課室怒吼一聲後,同學們想看節目的就看,不想看的就拿個人讀物出來,是多麼的寧靜。對中一同學來說,節目委實沉悶,名詞也實在艱深,但是看著他們目不轉晴的留意熒光幕,我佩服他們的耐性。下課鐘響起,我作了些災情因果的解讀,引導他們看得更多。

只是一節代課,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但希望能在他們的心中撒下他日展現人性光輝的種子。

下午二時十分至三十五分,學校安排了為四川死難者默哀的時間。先後由中六同學和校長作出分享,然後全校一同默哀。我期待著二時二十八分,期待著這三分鐘,感歎天地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二時二十八分,聽到外面汽車響安,卻牽動了我的情緒。

故事感人,但我已聽得麻木了。
外間的響安和鳴笛,卻對我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原來校內校外、國內國外,這刻大家的心都繫在一起。

看中港兩地傳媒


地震形勢圖

面對奧援 中共官員應少些僚氣〉,《中國時報》,2008.05.16

讓我對文章有所刪節:昨日「慈濟基金會」前往都江堰市瞭解災情,提議是否能先在市區開設「一個」毛毯物資發放點,解決部分市民生活避寒所需。當地官員感謝基金會義舉,建議慈濟或許可考慮將賑災對象,優先轉為「勞軍」。 當地發放物資賑災必須由市委決定,官員指出現市內救災物資供應基本足夠,並再次建議基金會或許能將物資轉化為金錢援助,由官方來採購災民急需的物品。

15名空降兵在無準確氣象資料情況下成功傘降〉,《解放軍報》,2008.05.15

在大陸多個網站上,已傳出第一分隊150人冒著惡劣天氣空降,之後安全報告的有136人,犧牲4人,10人失去聯絡,不過這段資料暫時無法證實。天氣這麼壞還去丟傘兵,簡直是「投石問路」,而所投的是人命,是誰想出來的?!這恐怕是「柏林封鎖」後的五六十年來最惡劣的情況:「柏林封鎖」傘兵面對蘇聯槍口,「四川地震」死士前有無情風雨,後有無性高官。

〈惠州三中捐款情況〉 由該校學生拍攝


互聯網提供了一個監察政府的渠道,衷心感謝能夠指出問題的媒體,尤其是內地「部分/小眾」的敢言傳媒。可能《南方都市報》的主編和記者早已豁出去,我不怕你查封,只怕民眾不知道。

香港的傳媒表現如何?早前有線呂秉權在現場報道時,突然鏡頭後有人求救,他竟然把咪拿向受困者,問「你現在覺得怎樣?」

你現在覺得怎樣?我現在想你幫手求救!對於香港清一色只懂報道災民慘況,「媒體工作者」是否應去思考現階段甚麼新聞才最有價值。尤其是當內地和台灣媒體早已討論整個救災工程有何改善之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