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I am a Considerate Architect
在這裡做了一個DNA報告。(You may place your mouse on the color squares to see descriptions.)
ABOUT YOU
Your preference for concrete, visually pleasing things, combined with your confidence and your respect for order make you an ARCHITECT...
You have a basic faith in yourself in many areas of your life, allowing you to be self-assured when facing challenges.
HOW YOU RELATED TO OTHERS?
You trust others, care about them, and are slow to judge them, making you CONSIDERATE...
You value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very much, and are more likely to spend time in small, tightly-knit groups of friends than in large crowds...
You enjoy exploring the world through observation, quietly watching others...
Relating to others so well,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emotions, leads you to trust people in general, even though you're somewhat shy and reserved at times...
Your close friends know you as a good listener.
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傳統節日的末落?

上星期日七夕到西貢拜七姐(相冊),今個星期周日(農曆七月十四)自想去看看各大盂蘭勝會。出發前,當然是做做「二手」資料搜集,即是上網撈針。小弟記得上年民政事務總署有一個大表列舉各區活動,可惜我發現今年刪了條link,沒有更新。
Shum: 好無奈添,原來傳統節日活動都係在網上搵唔到...連新聞、電台也沒有太多報道呢。似乎「傳統」因為追不了時代而式微了。
所以internet不是萬能...
Tra: 咁d傳統人都仲有好多唔上網...
佢地通知鄉親父老主要唔用呢個途徑,搵唔到都唔奇啦!
不過像一位在觀塘主辦盂蘭會的居民,說到地區的盂蘭節,就流露出一份自豪。
自豪是來自他的歷史,他的傳統,「維繫傳統文化」不斷在他的口中重覆。做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拿着平安米、雨傘、水桶、米粉不同的物資的時候,「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不是看戲、道士打醮,他最看重的是守望相助,各盡所能,街坊可以捐出自已的物資,雜貨店可捐水桶、做雨傘的可以捐雨傘,沒有物資的可以出一分力陪伴老人家回家。不同的人可以一起參與,形式是次要,當中關係最珍貴。或許保存古蹟文物、傳統節日最重要是詮釋當中的文化意義,探討該事、物的地方意識和如何彰顯其文化身份。如果政府沒有鼓勵民間參與(例如對搞手不太干預,對市民多加宣傳),如果市民沒有認同,只是在粉飾太平而已。
又或許,在新時代的冷氣活動(APM?)的霸權之下,我們去見證盂蘭勝會如何委曲求存,甚至自得其樂,已是炎夏的一杯透心涼的心靈享受。即使像小弟一樣認識不多、參與不多,只是以旁觀者身份前去「get sweaty」,又是一樂了。
這些商業霸權和俗民生活兩者的張力,構成了這些老區的當代趣味。若只強調盂蘭會的宗教意識,意義就在這裡之下了。
延伸閱讀:〈活在觀塘的盂蘭節〉
2007年8月18日星期六
從調和型變成競爭型

每當變幻時 薰妮
懷念過去常陶醉連下了兩天雨,今天天朗氣清,在粉嶺放學後偷了點時間去看看聯和墟。前天說過名字「富貴」不如「聯和」好,從聯和墟的歷史可知一二。
一半樂事 一半令人流淚
夢如人生 快樂永記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1951年正式建墟。建立聯和墟主要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在此以前,石湖墟是粉嶺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進行交易的市集,但因被墟主上水廖氏多收秤佣或公秤不準確等問題,驅使粉嶺區鄉民建立新墟以保障利益。這個情況就像大埔舊墟被鄧氏壟斷,所以文氏等人在太和開新墟,又像元朗舊墟被錦田鄧族支配,於是十八鄉村民都到隔鄰去開五合街新墟。
看聯和墟的籌辦組織叫作「聯和置業公司」,墟內街道名稱是:聯和道、和豐街、聯發街、聯興街、聯盛街及聯昌街。五合街新墟的籌辦公司則是「合益有限公司」,新墟五合街是:合益街,合發街,合成街、合和街及合和後街。綜觀這些新墟都有著相類的背景,就是小民經不起大財主的壟斷,以合作形式在別處維生。明明這些小商販是能夠與願意和人妥協的,現在卻要另起爐灶,作出抗爭,可想而知當時的大財團是多麼「難頂」。
傳媒近期多在報「導」紮鐵工人如何「阻住地球轉」,又渲染職工盟的介入為政治化。可是傳媒有沒有認真訪問過哪些工人的苦況?訴求的原因?我的經驗是,我不能在報章和電視中知道「甚麼是紮鐵」。在前天報章專欄(即不是由報館記者所寫),知道甚麼是「咕哩毛」,於是發覺紮鐵工人原來是deserve拿他們所爭取的:比其他工種的工人高、但仍比紮鐵工市場價($1000)的為低的$950日薪。(工人的肩頭常常托著燙熱而起枕,皮膚死了然後生出體毛,俗稱為「咕哩毛」。)傳媒又有沒有盡責,向公眾報道那些發起「影響公眾」行動的帶頭人,是否真的如大眾對工人的sterotype(粗人、不理性、流氓),還是他們其實已經心思熟慮,採取了影響公眾程度最低的社會運動?
學者Killmann和Thomas(1975)將衝突解決的類型約分為五種:
1. 競爭型(competitive style):高侵略、低合作。在別人犧牲的時候只關心到自己。
2. 合作型(collaborative style):高侵略、高合作。高度地希望達成目標,同時也很關心對方。
3. 妥協型(compromise style):中侵略、中合作。注重彼此關係的平等。
4. 逃避型(avoidance style):低侵略、低合作。非獨斷、消極被動是主要的行為特徵。
5. 調和型(accommodation style):低侵略、高合作。將個人需求放兩旁,他人意見擺中間。
想想「聯和」、「合益」的名字,我看到傳統社會中國人的特徵。始終覺得低下階層多數都是「調和型」的人,生活是迫人的,但是他們都逆來順受。當他們變成「競爭型」,就是物極必反、「頂唔順」的時候了。
罷工第十日(來源)延伸閱讀(聯和墟、《每當變幻時》):
香港是個小天堂 美景熣燦耀香江
四通八達千里路 萬丈高樓映彩雲
棟棟新樓如天柱 通天達地顯辛勞
工人為港流血汗 辛勞血汗流成河
雖受沙士來挫折 工人共渡患難關
十年霜雪身感受 奸商欺榨太無良
今日香港有成就 工人加薪理應當
奸商無恥出下策 不加人工加時間
迫我工人來反抗 出來一齊反奸商
欺榨工人真可恥 還我工資及工時
1.《我問你答:源自英軍的餐廳終於要結業》蘋果日報 2007-01-16
2.《每當見瓊樓 便知時光去──與千嬅同唱老歌《每當變幻時》》:「我常懷著一種心態去尋根:地方誌,應由當地居民寫起。」
3.《十年前的那場雨 ── 兼談《每當變幻時》》:「由粉嶺聯和墟市場改造成的富貴墟,大概就是香港的寫照,因發展之名,被掏空了原初的創意和活力;也像天星鐘樓和喜帖街,要被拆掉,以富貴之名,拆毀了墟,說不定改建成偽中產購物商場,或者屏風豪宅,由多元,趨向了單一。」
4.《如果認命都可算一種「理想」…》:「重現街市生活彷彿只是把回憶當作物件的戀物行為......」
5.《留港無路,北望有理 ─《老港正傳》、《女人本色》和《每當變幻時》的不安心情》:「既然富貴墟的任務完成,再無其他用處就可以拆毀。假如富貴墟是香港的縮影,是否表示香港也會像富貴墟一樣完成了任務已再無作用嗎?」
Picasa相冊:《每當變幻時》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短遊寧靜與煩囂

今天遠征粉嶺上課,為了令自己「cost effective」,所以雖然放學下起大雨,也先趕到五時半關門的蓬瀛仙館重遊。不得不感歎來到道壇,剛才的匆匆都一洗而空。(又可能是因為能趕在關門前到達 ^^...)
說寧靜 唐君毅仙館平日遊人不多,三聖殿內太上老君仍在煉丹,邱處機仍在教楊過做人的道理,而呂洞賓呢,仍在被狗咬。(以上全是說笑 ^^')今天他們仨桃李不言,安靜了我俗人一個。XDDDD
人類最高的幸福,是他的寧靜。
在寧靜中,你的思想情緒,在它的自身安住。
在寧靜中,你的性靈生活,在默默的生息。
在寧靜中,你的精神,在潛移默運,繼續的充實它自己。
在寧靜中,你的人格之各部交互滲融,凝而為一,
以表現於你自己心靈之鏡中,而你的心靈之鏡光,能自相映射。
天雨漸停,心想到近近的聯和墟看看,可惜想起《每當變幻時》對聯和墟的糟蹋,於是念頭通通被打消了。(回家發現原來還原了,金錢勢利的「富貴」變回人情和樂的「聯和」。)腦中閃過「石湖墟」三字,於是取道粉嶺圍,閒步往上水。雨後景色,自有別樣,天地也彷彿清新了。
說悲哀 唐君毅沿途感受雨後格外新妍的村落景致,漸漸重回煩囂的都市--石湖墟。
你能避免煩惱,然而世間有不能避免的真實的悲哀,如:離別與死亡,那怎麼辦?
真實的悲哀嗎?他來了,你當放開胸懷迎接他。
煩惱只是擾亂了你的心靈,真實的悲哀,洗去你其他的縈思,淨化了你的心靈。
雨後的湖山,格外的新妍。你的視線,從真實的悲哀所流的眼淚,看出的世界,也格外的晶瑩。
你將更親切的了解世界了。
據說石湖墟的建立可追溯至三百多年以前。早期墟前有一條小河流經,在現時新豐道郵政局附近的位置有幾塊巨石將河水截住,形成一個小湖。石湖墟因以為名。石湖墟初期面積細小,僅有一條稱為「咱婆街」的小街及八間商店。在網上找到一段由學生探究石湖墟的研習。有時這類市集的保育,不只是因為近來被吹捧的概念「集體回憶」,也不是甚麼建築的美。去看看灣仔市集關注組的保育行動,他們告訴了我,舊區重建真的影響到當地小檔販的生計。政府是否有權因為要發展,而去奪取升斗市民的財產?
石湖墟是昔日上水圍廖氏農產品、牲畜及家禽的交易地點,闢有廣大且有上蓋的墟場。每月逢有一、三、五的日子為墟期,鄉民可依時「趁墟」,以作買賣。而每筆交易所得的佣金,則作為墟場的管理費用。1930年代,石湖墟發展為上水的商業及貿易中心。
1955年,墟內一米舖於午夜失火,火勢迅速蔓延,將整個石湖墟的店舖住宅夷為平地。火災以後,鄉民在原地重新搭建房子居住;惜1956年冬,當地再次發生大火,房屋再被燒光。後在紳民的努力下,重新建設石湖墟,於1964年完成。鄉民為了象徵新的開始,於是在重新命名所有街道時,都加上一個「新」字,如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成街、新功街、新發街、新財街,取健康、成功、發財等好意頭。
今次不說小商販,反而說說當地的低收入居民。幸好香港很少有「絕對貧窮」,但是我們常常聽到低收入人士說窮。或者這些人士感到自己貧窮,是因為大型商場、超市聯營和供銷的協定。大概是大財團包攬廉價貨品,趕絕了小商販的生路,於是低收入人士被誘進超市、商場購買必需品的同時,看見其他價格的奢侈品,便自覺貧窮了。比起以前雜貨店的世代,檔主顧客都是街坊,都是力不到不為財的相近遭遇,只要居民不主動離開平常的圈子,窮人不易察覺自己貧窮。現在窮人的空間被「消滅」了,被迫走到高檔次的地方消費,進而感到不安。
社會發展固然有助貧民提升既有的生活質素,不過這種發展所鼓吹的消費文化,卻令貧民放棄克儉的生活態度,丟下貧民自力營生的社會尊嚴。當他們看到冷氣商場內簡單的agnes b的手袋要四位數字,明星在公仔箱、報紙炫耀周身過萬的名牌這類消費訊息後,益更打撃這為數不少的人的自信和尊嚴,進而感到自己淒涼不堪。
當想到「灣仔市集」四個字,真的不勝唏噓。
Picasa相冊:
1. 短遊蓬瀛仙館;2. 迷失石湖墟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雨中獨步尋根

吃過午飯,堅仔自回公司,老鄭和我閒逛中環舊街,再歎一杯蘭芳園的奶茶。回想小弟在這兩星期內,已經來過不近我家、學校的結志街六次了。因為我怕在不久將來,整個結志街、嘉咸街、卑利街這個已歷數十載的露天市集,會被建設成一條「有中國特式」的SOHO區。星期天和好友去看灣仔市集(相冊:生活不是回憶),聽到有排檔店主告訴我們到玩具街的老外可能比去迪士尼的多。老鄭很認同,說老外根本沒見過不是冰在雪櫃的鮮魚、生劏肥雞的技法。話畢即有三四老外在拍影片了,證實老鄭所言非虛。
(延伸閱讀:〈給傳媒做大戲──市建局中環嘉咸街、結志街和卑利街重建計劃〉)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老鄭回家準備行裝,我則繼續自得其樂。原想找找干諾道填海碑記,卻忘了原來在遮打花園,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那麼就隨緣吧。時間尚早,也想想很久也沒有踏足金鐘這邊,於是小弟就在細雨中,漫步了殖民地年代的我城。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不論晴天陰天雨天,也不想hea過假日時光。古有杜少陵江畔獨步尋花,今有小弟雨中獨步尋根!XDDD 正是璞璞所言「我同你都係咁架喇,一有空閒時間就塞滿晒佢,好似我上個星期日一日打兩round波,跟住就chur爆左唔打得,然後就乖乖地返工喇。XDD」
因此,在聖約翰座堂累極而睡,人生一大樂事也。在記憶中也是。^^
Picasa相冊:漫步於殖民地年代
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Obedient?
周一和幾個學生來個七月學習活動的review,找了梁文道〈八、九點鐘的太陽〉(明報,2007.08.05)給他們看,再給他們政府清拆皇后的立場,著他們正反思考是否認同朱凱迪、陳景輝等青年的想法。其中「連學校拆尿兜也生氣的」朱凱迪與梁文道有以下的對答:
梁﹕所以你對皇后的碼頭的感情是很私人的感情?我也相信。
朱﹕是的。但我覺得這份美好又是很多人都能分享,也都應該有權分享的。所以我才會在某天突然想起「為下一代保留此地」這句口號,我真的相信這句話。
小弟只是那種拿著照相機在碼頭緬懷的人,自問不能從社運中改變甚麼,我缺乏陳景輝那些青年的熱誠和勇氣。不過,我的熱情卻令我轉而「荼毒」我的學生,「為下一代保留」一些我們常常忽略的舊東西。
臨睡前,在InMedia看到有人把以上的video貼出來,說這位肥哥哥句句有力。雖然自己不是熱心保育的人士,但是心有不甘,想說一些肥哥哥當下未曾留意的東西:
1. 立法會的組成,只有一半是分區直選得來。市民所支持的立法會議員,可能會提出相關議案,但是或會被被建制派否決。因此立法會的決定,是否表現了市民的聲音,就是社會現在說雙普選的意義。所以已有社會人士(如:三十會)指出政府(行政),除了要處理立法會(立法)的聲音外,也要開始考慮民間壓力團體的意見。
2. 本土行動是連提出立場的諮詢機會也沒有,所提出的立場觀點,可能在政府有關的委員會隻字不提。現在保育人士就是要求政府作出一個較公開的諮詢。所謂諮詢了八年,時間即使是如此長,但不是深。何況本土行動好像已是城市論壇指出他們早在1999年已提出反對聲音了。肥哥哥可能沒有收看在皇后碼頭那天的城市論壇。
3. 身為問責官員,其職責部分是宣傳有關的政策。而肥哥哥可能信奉政府的官員是賢能的,所以甘願作為「順」民,又肥哥哥可能是太極高手,整套雲手把責任通通推回立法會、市民、保育人士,沒有考慮政府有沒有諮詢的責任、宣傳的責任。
我相信,肥哥哥展示了不少香港市民的意見(我想用公民,不過他真的欠了點公民意識)。期待我們大家也知得更多,然後勇於評論和接受批評。
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它包括以下的內容:延伸閱讀:
.公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
.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是知情權
潘一禾〈為甚麼公民是一些沉睡的狗?〉
雷頤〈臣民·公民·中國知識分子當今使命〉
P.S.: 隨意寫成,大概「不吐不快」就是這個意思吧,我真的不想我的學生像這位肥哥哥一樣......令人安慰的是,無論小朋友是否認同那些青年的行為,我也迫他們同時提出正反雙方的意見,這樣,至少他們比這位肥哥哥略優一籌。
P.P.S.: 有人寫了這篇,說穿了連我也不明白為何皇后碼頭和自己那麼近的原委。上周日邀請了好友去看灣仔市集,從與市集關注組成員的點頭一笑中,就是「本來跟我不相干的路人,我走進了他/她的生命體,他/她也走進了我的生命體,讓一個又一個生命體互相認識了。」
2007年8月4日星期六
尋根,就在眼前

長假令自己能抽空多關心社會,也讓我更新我的教材。
「藍天行動」似乎真的成功了。連日都是晴空萬里,白雲點點,一幅共舞夏日長的景致。不過入夏以來最高的35.3度的高溫真的令人卻步,所以在下午茶時段才開始行程(Google Map)是明智的。

離開粉嶺三圍後,穿過北區公園,向西北走到掃管埔村,會發現有多棵通心榕樹在村旁公園。若有同行者當可多留片刻,拍些鬼馬照片。離開掃管埔村,到達上水火車站,發現才是五時半,於是心思思走到上水鄉,來過充實的北區之旅。

回家發現萬石堂逢星期一、二及五、元旦日、農曆年初一、初二、初三、聖誕日及聖誕翌日休息,如果此行邀請了朋友同行,或會對多次的摸門釘感到掃興呢。不過想起近日的文物保育話題,我在想,我來的目的是甚麼?
我要入內拍照為了甚麼?是怕不知那一天這裡又被翻新了。
那麼我在追求保護建築物的原貌嗎?似乎又不是,我不過想多些人知道這些舊建築物,對我們(香港人)的意義。
尋根,不一定在千里之外的故宮、長城,而就在我眼前那一座門樓、就在那一隻「叻到抆」。
Picasa相冊:五大族之廖彭兩氏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告別皇后 之 亂世兒女多豪傑

我心不死 陳慧嫻
這兩天起床第一事竟然是check inmedia,然後才是其他東東。
小弟到達皇后的時候,警方已佈置完畢,準備清場。大會堂通往皇后碼頭的路徑重門深鎖,大批市民被警方阻隔在大會堂廣場與愛丁堡廣場一帶,只得無奈地聲援留守人士。部分留守皇后的人士,已攀上碼頭上蓋的戰略要地預備作持久戰,其他則留在下層陪伴三位絕食者。
皇后的何去何從,分歧是保育人士和政府高官兩者。可憐的師兄師姐們,在烈日暴曬的晴空下,被人罵得狗血淋頭。又不敢大力傷害你,又不可細力搬走你;一時示威者突然衝欄,一時又忽然掙扎,可喜的是,他們久經歷練,始終保持我認為比較專業的態度。雖然他們清場未有聲名法律、雖然他們未有為行動定性、雖然他們拘捕了三人、雖然示威者沒有太多反抗、雖然他們只送了一支水給上蓋的留守者、雖然......但是在我今天的印象,始終覺得他們展現了頗高質素的表現。或許有部份警察先生小姐真的支持「不遷不拆不告別」,那麼如果警方在清場前先聲名「在場的保育朋友聽住,宜家我地清場,請大家合作。我們愛皇后,但更愛飯碗!」不知道保育人士如何理性地招架呢?^-^
感覺保育人士搞晚會時沒有目標,罵警察時內容空洞,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我很清楚,我是感動於他們富有熱情的行為,所以願意花時間聲援他們,同時見證皇后被清場的時刻。
人要自我負責,方能夠頂天立地,建立自我的道德意識。絕食者是自願傷害自己的,留守者是自願被孤立的,儘管他們的行徑可能不合於人,但內在的道德自主意識卻滋長了。我想支持著他們的就是這種人性的自尊、道德自主意識,而他們更多走一步,身體力行去感動香港人。這不是彌足珍貴嗎?「亂世兒女多豪傑,仗義每出屠狗輩」,即便當下突立獨行於世的他們,我們又何足懼哉!
P.S.: 近來是陳慧嫻回魂夜呢。
Picasa相冊:〈告別皇后〉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差你一個
千千闋歌 陳慧嫻
臨行臨別,才頓感哀傷的漂亮...
昨晚,當身軀仍在榻上,心兒早已奔到皇后。從來沒有感到皇后碼頭,竟離我這麼近。今午12:53分得悉原訟庭接納司法覆核申請,這邊心兒寬慰了點,腿兒卻早把我帶到碼頭旁。
雖然三到皇后,但卻沒有勇氣靜坐;只想抽離一點,見證皇后被清場前的歷史一刻。小弟對那些大會安排的節目沒甚興趣,卻堅持靜靜等待8月1日的來臨。
萍萍、大佬和堅仔(Youtube)先後加入,為這個熱鬧卻悲涼的最後一夜平添氣氛。其實心裡很想有些朋友和學生來,不論是有心的、好奇的、偶遇的,甚至是沒原因的,來這裡感受一下、反思一下。可是卻沒有落力邀約。
現在是四時半,警方仍未出動,保育人士也分批休息,期望他們繼續努力,無愧於心。
Picasa相冊:〈保衛皇后 差你一個〉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