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短遊寧靜與煩囂


今天遠征粉嶺上課,為了令自己「cost effective」,所以雖然放學下起大雨,也先趕到五時半關門的蓬瀛仙館重遊。不得不感歎來到道壇,剛才的匆匆都一洗而空。(又可能是因為能趕在關門前到達 ^^...)
說寧靜 唐君毅

人類最高的幸福,是他的寧靜。
在寧靜中,你的思想情緒,在它的自身安住。
在寧靜中,你的性靈生活,在默默的生息。
在寧靜中,你的精神,在潛移默運,繼續的充實它自己。
在寧靜中,你的人格之各部交互滲融,凝而為一,
以表現於你自己心靈之鏡中,而你的心靈之鏡光,能自相映射。
仙館平日遊人不多,三聖殿內太上老君仍在煉丹,邱處機仍在教楊過做人的道理,而呂洞賓呢,仍在被狗咬。(以上全是說笑 ^^')今天他們仨桃李不言,安靜了我俗人一個。XDDDD

天雨漸停,心想到近近的聯和墟看看,可惜想起《每當變幻時》對聯和墟的糟蹋,於是念頭通通被打消了。(回家發現原來還原了,金錢勢利的「富貴」變回人情和樂的「聯和」。)腦中閃過「石湖墟」三字,於是取道粉嶺圍,閒步往上水。雨後景色,自有別樣,天地也彷彿清新了。
說悲哀 唐君毅
你能避免煩惱,然而世間有不能避免的真實的悲哀,如:離別與死亡,那怎麼辦?
真實的悲哀嗎?他來了,你當放開胸懷迎接他。
煩惱只是擾亂了你的心靈,真實的悲哀,洗去你其他的縈思,淨化了你的心靈。
雨後的湖山,格外的新妍。你的視線,從真實的悲哀所流的眼淚,看出的世界,也格外的晶瑩。
你將更親切的了解世界了。
沿途感受雨後格外新妍的村落景致,漸漸重回煩囂的都市--石湖墟。
據說石湖墟的建立可追溯至三百多年以前。早期墟前有一條小河流經,在現時新豐道郵政局附近的位置有幾塊巨石將河水截住,形成一個小湖。石湖墟因以為名。石湖墟初期面積細小,僅有一條稱為「咱婆街」的小街及八間商店。

石湖墟是昔日上水圍廖氏農產品、牲畜及家禽的交易地點,闢有廣大且有上蓋的墟場。每月逢有一、三、五的日子為墟期,鄉民可依時「趁墟」,以作買賣。而每筆交易所得的佣金,則作為墟場的管理費用。1930年代,石湖墟發展為上水的商業及貿易中心。

1955年,墟內一米舖於午夜失火,火勢迅速蔓延,將整個石湖墟的店舖住宅夷為平地。火災以後,鄉民在原地重新搭建房子居住;惜1956年冬,當地再次發生大火,房屋再被燒光。後在紳民的努力下,重新建設石湖墟,於1964年完成。鄉民為了象徵新的開始,於是在重新命名所有街道時,都加上一個「新」字,如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成街、新功街、新發街、新財街,取健康、成功、發財等好意頭。
在網上找到一段由學生探究石湖墟的研習。有時這類市集的保育,不只是因為近來被吹捧的概念「集體回憶」,也不是甚麼建築的美。去看看灣仔市集關注組的保育行動,他們告訴了我,舊區重建真的影響到當地小檔販的生計。政府是否有權因為要發展,而去奪取升斗市民的財產?



今次不說小商販,反而說說當地的低收入居民。幸好香港很少有「絕對貧窮」,但是我們常常聽到低收入人士說窮。或者這些人士感到自己貧窮,是因為大型商場、超市聯營和供銷的協定。大概是大財團包攬廉價貨品,趕絕了小商販的生路,於是低收入人士被誘進超市、商場購買必需品的同時,看見其他價格的奢侈品,便自覺貧窮了。比起以前雜貨店的世代,檔主顧客都是街坊,都是力不到不為財的相近遭遇,只要居民不主動離開平常的圈子,窮人不易察覺自己貧窮。現在窮人的空間被「消滅」了,被迫走到高檔次的地方消費,進而感到不安。

社會發展固然有助貧民提升既有的生活質素,不過這種發展所鼓吹的消費文化,卻令貧民放棄克儉的生活態度,丟下貧民自力營生的社會尊嚴。當他們看到冷氣商場內簡單的agnes b的手袋要四位數字,明星在公仔箱、報紙炫耀周身過萬的名牌這類消費訊息後,益更打撃這為數不少的人的自信和尊嚴,進而感到自己淒涼不堪。

當想到「灣仔市集」四個字,真的不勝唏噓。

Picasa相冊:
1. 短遊蓬瀛仙館;2. 迷失石湖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