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星期日七夕到西貢拜七姐(相冊),今個星期周日(農曆七月十四)自想去看看各大盂蘭勝會。出發前,當然是做做「二手」資料搜集,即是上網撈針。小弟記得上年民政事務總署有一個大表列舉各區活動,可惜我發現今年刪了條link,沒有更新。
Shum: 好無奈添,原來傳統節日活動都係在網上搵唔到...連新聞、電台也沒有太多報道呢。似乎「傳統」因為追不了時代而式微了。
所以internet不是萬能...
Tra: 咁d傳統人都仲有好多唔上網...
佢地通知鄉親父老主要唔用呢個途徑,搵唔到都唔奇啦!
不過像一位在觀塘主辦盂蘭會的居民,說到地區的盂蘭節,就流露出一份自豪。
自豪是來自他的歷史,他的傳統,「維繫傳統文化」不斷在他的口中重覆。做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拿着平安米、雨傘、水桶、米粉不同的物資的時候,「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不是看戲、道士打醮,他最看重的是守望相助,各盡所能,街坊可以捐出自已的物資,雜貨店可捐水桶、做雨傘的可以捐雨傘,沒有物資的可以出一分力陪伴老人家回家。不同的人可以一起參與,形式是次要,當中關係最珍貴。或許保存古蹟文物、傳統節日最重要是詮釋當中的文化意義,探討該事、物的地方意識和如何彰顯其文化身份。如果政府沒有鼓勵民間參與(例如對搞手不太干預,對市民多加宣傳),如果市民沒有認同,只是在粉飾太平而已。
又或許,在新時代的冷氣活動(APM?)的霸權之下,我們去見證盂蘭勝會如何委曲求存,甚至自得其樂,已是炎夏的一杯透心涼的心靈享受。即使像小弟一樣認識不多、參與不多,只是以旁觀者身份前去「get sweaty」,又是一樂了。
這些商業霸權和俗民生活兩者的張力,構成了這些老區的當代趣味。若只強調盂蘭會的宗教意識,意義就在這裡之下了。
延伸閱讀:〈活在觀塘的盂蘭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