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舊酒新瓶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琼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舊酒】本調始於隋唐間,為五言調。嬗至五代,乃有七言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新調。本調當時最流行,詞人填者極多,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吳夢窗名曰<江南好>,後遂為本調的異名。至於「歌頭」乃是第一張之意。本詞在詞史上極負盛譽胡仔<笤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作者是在41歲任密州太守時寫這首詞的。當時他在政治上的處境並不如意,奈何親人多年不能團聚(蘇轍和他已七年沒有見面),心情本有抑鬱一面,可是他並沒有陷於消極悲觀。詞中反映作者由超世思想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的矛盾過程。

【新瓶】朱家宏執導的電影《但願人長久》是去年唐山市委宣傳部委派唐山電視台為紀念唐山地震30周年而拍的電影,由一個孕婦在地震時失去丈夫,她與孩子在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遷。張學友全新演繹的《但願人長久》成電影主題曲,《但》片在首映之夜感動了外籍觀眾落淚,為電影鼓掌數分鐘並跟導演握手祝賀。
  
  朱家宏向記者介紹說:「《但願人長久》是通過一個母親和三個孩子的故事,表現唐山大地震後30年的發展歷程。這個輝煌的發展歷程著重表現了城市與人,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從城市與人來看,唐山30年的發展不僅在經濟上有了快速的飛躍,而且在文化上刷新了舊有的觀念,使震後唐山人在精神境界上昇華出嶄新的生命意識。從自然與人來看,災難並沒有嚇倒唐山人,他們在全國人民和解放軍的支持下,重建家園,讓唐山這個震災城市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城市。從人與人的關係上看,唐山震後特殊的家庭關係以及人際關係在經過大地震的錘煉後,已經超越了原有的範疇,親情在擴大,至善的道德精神讓人們的心理距離拉近。他告訴人們:死去的人已經死去,活著的人要好好活下去。」(綜合明報等,2007年2月)



因為爸爸的離去,爸爸對家人愛護有加的情感,方能變得完全,而在家人心靡裡默默開花。電影中母子三人超出對爸爸的哀思,積極生活,喜愛生命,深得詞中真諦。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