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仔和TraTra盛情邀請下,小弟在上周人間蒸發後出山,與他們同為藝術而犧牲。
香港人是很喜歡排隊的,我們雖然八時正「倒屎咁早」到達,但是觀賞《清明上河圖》真跡(1|2)的當日門劵卻已售罄。(因此小弟先前能夠入館看到《上河圖》,總算與它有緣。)不過正所謂,晨咁早,睇國寶;睇唔到,好面懵,於是我極力游說堅仔和萍萍申請博物館半年證($50),以便轉戰各處。可惜事情每下愈況,連平日只需分半鐘時間的做證手續,都要排個半小時。堅仔感歎「香港人是否很喜歡排隊?」
樂觀些看,近年藝術館的專題展覽都力量萬鈞,繼「法國印象派」(2005.02-04)、「巴黎龐比度」(2006-09-12)後,再有「國之重寶」(2007.06-08),這樁美事怎麼都是成功的藝術普及,試問一年365天,你何時去見到藝術館門前竟有人排隊?可是,這些香港人的雀躍可能是剎那的,是空疏的。想想如果國寶不是運來香港,有多少人會知道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圖》這個名字?既然全無背景知識,為甚麼對這件國之重寶如此癡狂,要在凌晨時就來排隊?
既然堅仔和萍萍與《上河圖》真跡無緣,那麼小弟也建議他們看看另一神品--宋徽宗《祥龍石圖卷》。記得堅仔在排隊看《祥龍石圖卷》前,心中疑問宋徽宗的藝術成就有多高。我不懂得回答,只說了一些欣賞時值得留意的地方:太湖石以「皺秀透陋」為美,畫中祥龍石兼此四項,兼以獨創「瘦金體」為題字,所以人家說他的作品佳。我看著他看著真跡,先是檢索,祥龍石如何「皺秀透陋」;次而質疑,為何他能用墨水畫出那些凹凸不平的石面,最終感歎字畫是excellent。我告訴他看完那畫就可走了,因為那畫是superb呢,略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意思。《文匯報》(2007.06.27)對這人這畫有以下介紹:
略知中國歷史的人都討厭宋徽宗,《水滸傳》裡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對頭就是他,後來把北宋斷送在金人手裡的罪魁禍首也是他。宋徽宗算不上是個好皇帝,卻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上346位皇帝中最賦藝術氣質、最才華橫溢者。他的畫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國寶。和堅仔去博物館的好處是:他會每事問,反而令我眼中平凡的展品都變得不平凡呢。^^
宋徽宗的藝術才華有哪些證明呢?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署名簽字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真是風流得很。不僅如此,他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繪畫的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
這些都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宋徽宗本人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而且還有自己一套繪畫理論,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有趣極了。他廣泛搜集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今天的人了解中國美術史有相當大的幫助。
宋徽宗最有名的畫作是那幅《瑞鶴圖》,仙鶴在北宋的皇宮上飛翔和駐留,一片祥和氣氛。但這次來香港展出的是他的《祥龍石圖卷》,畫裡的假山石頭形狀如同蟠龍。觀眾在看這幅畫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宋徽宗這樣欣賞假山,背後有沒有什麼故事?有的,《水滸傳》裡不是有個著名的段落就是梁山好漢打劫花石綱嗎?花石綱是什麼?就是古典庭園裡用作裝飾的奇花異石。宋徽宗好懂得享受,他設了一個蘇杭應奉局,專門搜羅民間的奇花異石,用大量船隻一批批運至開封,就稱為花石綱。說不定,那幅《祥龍石圖卷》裡的石頭,就是當年的花石綱之一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