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 張學友.陳慧嫻
1953年12月26日早報頭條:
白田村空前大火毀屋萬間,災民無數。沖天大火傳是由弄炊而起,焚燒歷6小時,火場廣涉3方里,波及石硤尾多個木屋區,在烈燄籠罩下,居民來不及收拾細軟,只能緊抱孩子,往深水埗的方向逃命......戰後由於港人回流和內地人民逃避戰火,導致香港人口急劇增長。人口驟增帶來了屋荒的問題,於是造就了當年漫山遍野寮屋的境況。寮屋的激增又帶來了衛生、醫療、市容,甚至是黑社會問題,令港府的社會政策備受壓力。1953年聖誕節,石峽尾寮屋區發生的大火,令石硤尾村、白田村、窩仔村一帶五萬多人痛失家園。災民為求一宿,於是紛紛在深水埗街道上搭起鐵皮屋。這些「騎樓底」下的寮屋,與樓上的私人唐樓,互相輝映。寮屋問題,反而因大火而擴散起來。
港英政府為了安置災民,在深水埗興建了只屬臨時救濟性質的簡陋房舍,命名為「鮑寧平房」(其時的工務局長名字),開展了大力處理寮屋的措施。其後政府設立「徙置事務處」,又在災場原址興建了多幢七層高的混凝土的徙置大廈,被稱為「第一型徙置大廈」。其時每單位能容納一家八口,月租只十四大元,雖然徙置大廈設備簡陋,但已是大多數災民、貧民的理想居所。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就是首幢落成的「第一型徙置大廈」,為本港公屋歷史的肇始。

「第一型徙置大廈」別稱「H型大廈」,原因是從上俯瞰會發覺大廈呈「H」型。大概「H」的兩邊是各個單位,而中間的就是公眾浴室和洗手間,而學校和球場就設在天台。七層的大廈不設電梯,樓梯坐落於「H」的盡頭。各單位一面向外的露台通常是廚房,另一面向外的就是開揚通爽的走廊。
就是因為屋邨有很多不足之處,居民多懂逆來順受,樂於流連在公眾空間;彼此又因家境相近而相互關照,建構成一個以情貫串的社群。這些外人不能value衡量和判斷的情誼,就是美荷樓他們居民的集體回憶。
近日香港建築師學會等為美荷樓舉行了設計意念比賽,旨在吸收更多發展方向的構思。設計比賽主席譚漢華期望當局聽取民間聲音,「而非等到建築物拆了,又或將來要拆,大家才發聲。」明顯這些專業的有心人士,汲取了灣仔利東街早前H15關注組提出發展建議,但被當局忽視的故事,於是願意運用既有的社會地位來爭取多一點東西。不過他們在簡樸的美荷樓外,掛上一條條長長的banner,告訴來客這裡有香港精神,這裡有集體回憶。我收到的訊息是:
「彩色banner,就是香港精神。」
「這處的集體回憶,你也有份。」
是否我的思路有問題?你話死未?
Picasa相冊:〈美荷風貌〉(38張)
延伸閱讀:
文晶瑩〈變身令人感動的博物館?美荷樓前世來生〉(明報 2007.03.01)
明報〈美荷樓遊人幾希 展出集體回憶〉(2007.07.07)
星島〈石硤尾集體回憶〉(2007.07.25)
鄰舍輔導會〈石硤尾人文館〉(現只剩網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