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夢幻積膠樂迷城

今天走到牛棚去看LEGO迷的傑作,
是耐心、是創意,更是熱情,令人讚歎!^o^

(作品是由幾十萬塊積膠砌出來的!)

夢幻積膠樂迷城

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投降輸一半


想起放假前一些課堂拾趣,令我有動機更新一下這裡。

話說聖誕假後小朋友就要考試了,為了讓同學知道很快便考試了(他們真是不知道的),於是我打起「臨尾衝」的旗號,在放假前摧谷學生。這個情況就像打疫苗針一樣,打第一針,藥效很快便過,所以通常我也會有第二針的,讓他們入心入肺。

未知是否耶穌的2007歲生日(應是2006歲吧?)臨近,他們都想著如何慶祝人家耶穌的生日,卻忘了自己要小測呢,於是當他們收到小測卷,部份同學的瞳孔頓時瞪大幾倍!人皆有惻隱之心,我懷著悲天憫人的心情,告訴小朋友:

「你們有冇感到茫然、無助、錯失、懊悔、懊惱、懊賣吉?
 阿sir我為你地點起苦海中的明燈:就係准許大家開本測驗!」

小朋友的瞳孔瞪得更大!一些眼睛裡滿有憧憬,一些眼睛裡卻疑竇叢生......

「有冇聽過『投降輸一半』?如果你開書的話,得分減半。只需示意投降即可,好似咁樣......」(雙手舉起,像匪徒投降給包圍他們的警察一樣 ^o^)

「機會難得,嚟啦嚟啦快拎書!拎唔拎書,由你決定!20分滿分,10分及格,唔合格要留堂嘛......」

小朋友一:「chur!阿sir響度不斷引誘我地吖!」
小朋友二:「哼!我要證明我尋晚係有讀書!」

小朋友三則尷尬地雙手舉起...... ^^'''

小朋友四:「咁望隔離扣唔扣分?」
「宜家開書只是輸俾阿sir,唔緊要;望隔離係輸俾自己,扣晒。」
「嘻嘻,唔敢唔敢!」

Why is Raising a White Flag the Symbol for Surrender?

The white flag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protective sign of truce or ceasefire, and request for negotiation. It is also used to symbolise surrender, since it is often the weaker military party which requests negotiation. A white flag signifies to all that an approaching negotiator is unarmed, with an intent to surrender or a desire to communicate. Persons carrying or waving a white flag are not to be fired upon, nor are they allowed to open fire. The use of the flag to surrender is included in the Geneva Conventions.

The first mention of the usage of white flags to surrender is made during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D 25-220). In the Roman Empire, the historian Cornelius Tacitus mentions a white flag of surrender in A.D. 109. Before that time, Roman armies would surrender by holding their shields above their heads. The usage of the white flag has since spread worldwide.

Source: 11 Great Color Legends

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左派與泛民



執著「左派」來攻擊對手,看來卻是捉蟲了。連左派也不知道是甚麼,儘管你是Law的expert,卻只是Polit的BB仔吧,而梁小姐那個Law Degree,應是Law Dip,果然是「真人不露相」的下句了。

咄咄迫人的「詞鋒」,華美非常,陶君行真的有理也說不到(而不是有理說不清)。雖然區議會要求議員在區內實幹和替選民爭取福利,而不是如立法會議員那類監察政府及政策,即使議員是左是右也沒有問題。不過以梁小姐對於從政基本知識的不求真態度、對對手不尊重的態度,那已是從政能力外的其他素質了。如果梁小姐當選的境況,那應是民主的暴政了。

至於對左派的定義,小弟也對同學講了。雖然多數他們都不明白當中原因,但是不至於會有梁小姐的貽笑大方吧。

P.S.: 社民連服務的對象是低下階層(很多也無產階級),自然是左派,與他們追求的民主是沒有衝突的。只是香港把左派定義成親共、親中罷了。

2007年9月29日星期六

最後的皇后戲院




  香港的電影業也曾有過興盛的年代,單是中環,已有6間戲院,皇后戲院是目前僅有的舊戲院。1961年啟業,現雖門庭冷落,但在60、70年代曾經輝煌過,當時播映首輪西片,很多居於半山的達官貴人都愛到皇后看戲。直至80年代開始播嘉禾電影,到現在播放次輪西片,皇后的角色在不斷逆轉中。明天傳是皇后戲院的最後一天......

想起王佳芝唱《天涯歌女》那段,易先生臉上的肅穆卻帶有一點自憐。或許這也是我們當下對老戲院的感受吧。

皇后戲院檔案
 位置:中環皇后大道中陸海通大廈
 落成:1925年
 首次重建:1961年
 重建後首套電影:《蘇絲黃的世界》
 現時放映電影:《色,戒》
 座位:350個

文匯報:鄭寶鴻:戲院定情 皇后難舍
文︰吳綺雯 圖︰劉國權
新式戲院「TheGrandCinema」開幕,戲院從2D走向4D;同期,有「長壽戲院」之稱的皇后戲院宣佈結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戲院是男女相約等候的地方。男士們手捧爆穀在戲院門外等候佳人赴約的情況,記者只能在銀幕上看到,但卻是聯邦藝術藏品公司經理鄭寶鴻記憶中深刻的畫面,當年,他與愛人便於戲院內定情。

一張戲票,一張戲橋,不過薄薄一張紙,但對鄭寶鴻來說,卻是滿載回憶的珍貴物品。明天是皇后戲院營業的最後一天,鄭寶鴻不無感嘆唏噓,看著一張張昔日大戲院的舊照,盡訴皇后戲院及已結業大戲院的種種歷史片段與痕跡。

「以前看戲是唯一消遣,更是拍拖好去處。」鄭寶鴻回憶。年輕時的他,曾相約未來太太到皇后戲院︰「女子答允看戲,便是初步接納了你的追求。」他住在中環,到皇后戲院看戲已成習慣,不但常與太太到此,也帶兒女來看如《開心鬼放暑假》、《最佳拍檔》等。

戲院有體重機,小孩子總嚷著要磅重,體重咭上有男女明星相,如夏夢、林黛等,皇后戲院為他一家帶來不少歡樂。鄭寶鴻還笑說,以前皇后戲院地庫有一間夏蕙夜總會,很多人看戲後便到夜總會消遣。

戲橋:不拿吃虧

「我很喜歡看戲,當年港島區約20間、九龍區約60間戲院,我曾到過六成戲院看過戲。」鄭寶鴻說,看戲,少不免有戲票留下:「有些電影會有專製的戲票,如《鬼馬雙星》、《半斤八襾》等,很精緻。以前會把戲票隨手丟掉,回想起來,都是很有意思的藏品,只是需要地方儲藏。」

「以前入場看戲,必會拿一張戲橋。」鄭寶鴻說,一張印著「欲知後事如何,請看電影!」的戲橋,如由樂聲、新聲戲院刊印的《龍虎群英》戲橋,以中英文刊載故事大綱︰「當時拿戲橋的心情很矛盾,不知看好還是不看好。因為看完故事後便沒有興趣看戲,不拿又似乎很吃虧。」最後他還是會拿張戲橋,看完電影後才扔掉。此後十多年,鄭寶鴻收藏了許多與戲院相關的東西,一張張戲院舊照、明信片、戲票、戲橋珍藏起來,昔日看過電影後隨手扔掉的戲票、戲橋,不能重拾,只能一一重新追尋。在那個網絡不發達的年代,印上影片內容,刊登不日放映及下期放映影片資訊的戲橋,成為戲迷們得知最新放映影片資訊的重要來源,但鄭寶鴻最迷戀的,是一幅幅大戲院的舊照及明信片。

舊照:追本溯源

「擁有戲院舊照後便想探本尋源,到圖書館翻看報紙。這張圖片中的民居,前身原是同慶戲園,看19世紀的報紙,會發現這是香港最早的戲院,1867年建成,處於東華醫院對面。1890年改建成重慶戲院,1913年戲院拆卸,變成了民居。這張後期複印的相片,已是70年代的作品。」 

舊戲院被拆卸、改建,從本港最早的戲院開始已是不能避免的命運,即將結業的皇后戲院,前身是1911年建成的香港影畫戲院,這間戲院,現在只能從其價值3000元的明信片中緬懷。「10多年前我以695元從一位外國商人買回來,相片中顯示的城市內容,一是香港影畫戲院,二是影畫戲院曾租借附近前身為高等法院的場地作為戲院分院,現為華人行。至1924年,皇后戲院也西化了,掛滿了電影廣告,這張明信片是攝於1950年,以真相作明信片,非常珍貴。現在大家所看到的皇后戲院是1961年建立的,故那時候的皇后戲院只能透過照片一睹。」鄭寶鴻說。

戲票:難忘撲飛潮

戲院在變,戲票也在變。「現在的戲票全是電腦票,昔日則是手寫座位編號的。我花了十多年時間,尋得不同戲院的手劃戲票,各有特色。有的標示了當年戲院的外貌與位置,如凱聲戲院的戲票,一座大廈聳立圖中,兼標示戲院位於旺角彌敦道,查看歷史,原來現址是始創中心的一部分。」鄭寶鴻說。

昔日位於始創中心現址的,還有一間麗聲戲院,是當年全港九最賣座的戲院,曾放映過的電影包括1965年的《叛艦喋血記》。當年附近還有東樂戲院、凱聲戲院,短短的一條街道,已有三間戲院。

鄭寶鴻指,舊戲院分前座、中座、後座、超等、優等等,有的還有特等。戲院可以結業,建築可以被拆,回憶卻依然存在,只是我們需要一些小物件來緬懷。為了尋覓舊戲票,以前較貴的戲票5元一張,鄭寶鴻卻需要花上6倍價錢才能買回自己光顧過的戲院戲票。

鄭寶鴻閒時會拿出這些手劃戲票仔細欣賞,看的是戲票,咀嚼的卻是昔日時光。那些戲院看過甚麼戲,那些電影收費較高,一張張已無法進場欣賞電影的戲票,是記憶的晶片:「《驅魔人》、《教父》、《巴比龍》等,在當年要較其他電影貴。」

「遇到大片上映,戲院一早滿座,便需一早起床『撲飛』,稍遲一點便買不到戲票,看《巴比龍》、《驅魔人》、《半斤八襾》等,便得一早『撲飛』,我便曾試過要看《教父》而買不到戲票。」今日回想,當年為看戲而「撲飛」的回憶,也是一種樂趣。

皇后戲院結業,多年後鄭寶鴻回看相關的戲票、明信片,回憶起的,是一連串的甜蜜故事,那個他曾和太太人約黃昏後的愛情,那個和子女進場的溫馨,不見了建築,卻都封印在那張手劃戲票中。
相關新聞:
::: 蘋果日報:《色,戒》送別皇后戲院(2007.09.29)
::: 蘋果日報:皇后末路(2007.08.09)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I am a Considerate Architect


這裡做了一個DNA報告。(You may place your mouse on the color squares to see descriptions.)

ABOUT YOU

Your preference for concrete, visually pleasing things, combined with your confidence and your respect for order make you an ARCHITECT...

You have a basic faith in yourself in many areas of your life, allowing you to be self-assured when facing challenges.

HOW YOU RELATED TO OTHERS?

You trust others, care about them, and are slow to judge them, making you CONSIDERATE...

You value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very much, and are more likely to spend time in small, tightly-knit groups of friends than in large crowds...

You enjoy exploring the world through observation, quietly watching others...

Relating to others so well,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emotions, leads you to trust people in general, even though you're somewhat shy and reserved at times...

Your close friends know you as a good listener.

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傳統節日的末落?


上星期日七夕到西貢拜七姐(相冊),今個星期周日(農曆七月十四)自想去看看各大盂蘭勝會。出發前,當然是做做「二手」資料搜集,即是上網撈針。小弟記得上年民政事務總署有一個大表列舉各區活動,可惜我發現今年刪了條link,沒有更新。
Shum: 好無奈添,原來傳統節日活動都係在網上搵唔到...
    所以internet不是萬能...
Tra: 咁d傳統人都仲有好多唔上網...
    佢地通知鄉親父老主要唔用呢個途徑,搵唔到都唔奇啦!
連新聞、電台也沒有太多報道呢。似乎「傳統」因為追不了時代而式微了。

不過像一位在觀塘主辦盂蘭會的居民,說到地區的盂蘭節,就流露出一份自豪。
自豪是來自他的歷史,他的傳統,「維繫傳統文化」不斷在他的口中重覆。做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拿着平安米、雨傘、水桶、米粉不同的物資的時候,「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不是看戲、道士打醮,他最看重的是守望相助,各盡所能,街坊可以捐出自已的物資,雜貨店可捐水桶、做雨傘的可以捐雨傘,沒有物資的可以出一分力陪伴老人家回家。不同的人可以一起參與,形式是次要,當中關係最珍貴。
或許保存古蹟文物、傳統節日最重要是詮釋當中的文化意義,探討該事、物的地方意識和如何彰顯其文化身份。如果政府沒有鼓勵民間參與(例如對搞手不太干預,對市民多加宣傳),如果市民沒有認同,只是在粉飾太平而已。

又或許,在新時代的冷氣活動(APM?)的霸權之下,我們去見證盂蘭勝會如何委曲求存,甚至自得其樂,已是炎夏的一杯透心涼的心靈享受。即使像小弟一樣認識不多、參與不多,只是以旁觀者身份前去「get sweaty」,又是一樂了。

這些商業霸權和俗民生活兩者的張力,構成了這些老區的當代趣味。若只強調盂蘭會的宗教意識,意義就在這裡之下了。

延伸閱讀:〈活在觀塘的盂蘭節

2007年8月18日星期六

從調和型變成競爭型


每當變幻時 薰妮
  懷念過去常陶醉
  一半樂事 一半令人流淚
  夢如人生 快樂永記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連下了兩天雨,今天天朗氣清,在粉嶺放學後偷了點時間去看看聯和墟。前天說過名字「富貴」不如「聯和」好,從聯和墟的歷史可知一二。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1951年正式建墟。建立聯和墟主要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在此以前,石湖墟是粉嶺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進行交易的市集,但因被墟主上水廖氏多收秤佣或公秤不準確等問題,驅使粉嶺區鄉民建立新墟以保障利益。
這個情況就像大埔舊墟被鄧氏壟斷,所以文氏等人在太和開新墟,又像元朗舊墟被錦田鄧族支配,於是十八鄉村民都到隔鄰去開五合街新墟。

  看聯和墟的籌辦組織叫作「聯和置業公司」,墟內街道名稱是:聯和道、和豐街、聯發街、聯興街、聯盛街及聯昌街。五合街新墟的籌辦公司則是「合益有限公司」,新墟五合街是:合益街,合發街,合成街、合和街及合和後街。綜觀這些新墟都有著相類的背景,就是小民經不起大財主的壟斷,以合作形式在別處維生。明明這些小商販是能夠與願意和人妥協的,現在卻要另起爐灶,作出抗爭,可想而知當時的大財團是多麼「難頂」。

  傳媒近期多在報「導」紮鐵工人如何「阻住地球轉」,又渲染職工盟的介入為政治化。可是傳媒有沒有認真訪問過哪些工人的苦況?訴求的原因?我的經驗是,我不能在報章和電視中知道「甚麼是紮鐵」。在前天報章專欄(即不是由報館記者所寫),知道甚麼是「咕哩毛」,於是發覺紮鐵工人原來是deserve拿他們所爭取的:比其他工種的工人高、但仍比紮鐵工市場價($1000)的為低的$950日薪。(工人的肩頭常常托著燙熱而起枕,皮膚死了然後生出體毛,俗稱為「咕哩毛」。)傳媒又有沒有盡責,向公眾報道那些發起「影響公眾」行動的帶頭人,是否真的如大眾對工人的sterotype(粗人、不理性、流氓),還是他們其實已經心思熟慮,採取了影響公眾程度最低的社會運動?

  學者Killmann和Thomas(1975)將衝突解決的類型約分為五種:
  1. 競爭型(competitive style):高侵略、低合作。在別人犧牲的時候只關心到自己。
  2. 合作型(collaborative style):高侵略、高合作。高度地希望達成目標,同時也很關心對方。
  3. 妥協型(compromise style):中侵略、中合作。注重彼此關係的平等。
  4. 逃避型(avoidance style):低侵略、低合作。非獨斷、消極被動是主要的行為特徵。
  5. 調和型(accommodation style):低侵略、高合作。將個人需求放兩旁,他人意見擺中間。
  
想想「聯和」、「合益」的名字,我看到傳統社會中國人的特徵。始終覺得低下階層多數都是「調和型」的人,生活是迫人的,但是他們都逆來順受。當他們變成「競爭型」,就是物極必反、「頂唔順」的時候了。
罷工第十日(來源

香港是個小天堂 美景熣燦耀香江
四通八達千里路 萬丈高樓映彩雲
棟棟新樓如天柱 通天達地顯辛勞
工人為港流血汗 辛勞血汗流成河
雖受沙士來挫折 工人共渡患難關
十年霜雪身感受 奸商欺榨太無良
今日香港有成就 工人加薪理應當
奸商無恥出下策 不加人工加時間
迫我工人來反抗 出來一齊反奸商
欺榨工人真可恥 還我工資及工時
延伸閱讀(聯和墟、《每當變幻時》):
1.《我問你答:源自英軍的餐廳終於要結業》蘋果日報 2007-01-16
2.《每當見瓊樓 便知時光去──與千嬅同唱老歌《每當變幻時》》:「我常懷著一種心態去尋根:地方誌,應由當地居民寫起。」
3.《十年前的那場雨 ── 兼談《每當變幻時》》:「由粉嶺聯和墟市場改造成的富貴墟,大概就是香港的寫照,因發展之名,被掏空了原初的創意和活力;也像天星鐘樓和喜帖街,要被拆掉,以富貴之名,拆毀了墟,說不定改建成偽中產購物商場,或者屏風豪宅,由多元,趨向了單一。」
4.《如果認命都可算一種「理想」…》:「重現街市生活彷彿只是把回憶當作物件的戀物行為......」
5.《留港無路,北望有理 ─《老港正傳》、《女人本色》和《每當變幻時》的不安心情》:「既然富貴墟的任務完成,再無其他用處就可以拆毀。假如富貴墟是香港的縮影,是否表示香港也會像富貴墟一樣完成了任務已再無作用嗎?」

Picasa相冊:《每當變幻時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短遊寧靜與煩囂


今天遠征粉嶺上課,為了令自己「cost effective」,所以雖然放學下起大雨,也先趕到五時半關門的蓬瀛仙館重遊。不得不感歎來到道壇,剛才的匆匆都一洗而空。(又可能是因為能趕在關門前到達 ^^...)
說寧靜 唐君毅

人類最高的幸福,是他的寧靜。
在寧靜中,你的思想情緒,在它的自身安住。
在寧靜中,你的性靈生活,在默默的生息。
在寧靜中,你的精神,在潛移默運,繼續的充實它自己。
在寧靜中,你的人格之各部交互滲融,凝而為一,
以表現於你自己心靈之鏡中,而你的心靈之鏡光,能自相映射。
仙館平日遊人不多,三聖殿內太上老君仍在煉丹,邱處機仍在教楊過做人的道理,而呂洞賓呢,仍在被狗咬。(以上全是說笑 ^^')今天他們仨桃李不言,安靜了我俗人一個。XDDDD

天雨漸停,心想到近近的聯和墟看看,可惜想起《每當變幻時》對聯和墟的糟蹋,於是念頭通通被打消了。(回家發現原來還原了,金錢勢利的「富貴」變回人情和樂的「聯和」。)腦中閃過「石湖墟」三字,於是取道粉嶺圍,閒步往上水。雨後景色,自有別樣,天地也彷彿清新了。
說悲哀 唐君毅
你能避免煩惱,然而世間有不能避免的真實的悲哀,如:離別與死亡,那怎麼辦?
真實的悲哀嗎?他來了,你當放開胸懷迎接他。
煩惱只是擾亂了你的心靈,真實的悲哀,洗去你其他的縈思,淨化了你的心靈。
雨後的湖山,格外的新妍。你的視線,從真實的悲哀所流的眼淚,看出的世界,也格外的晶瑩。
你將更親切的了解世界了。
沿途感受雨後格外新妍的村落景致,漸漸重回煩囂的都市--石湖墟。
據說石湖墟的建立可追溯至三百多年以前。早期墟前有一條小河流經,在現時新豐道郵政局附近的位置有幾塊巨石將河水截住,形成一個小湖。石湖墟因以為名。石湖墟初期面積細小,僅有一條稱為「咱婆街」的小街及八間商店。

石湖墟是昔日上水圍廖氏農產品、牲畜及家禽的交易地點,闢有廣大且有上蓋的墟場。每月逢有一、三、五的日子為墟期,鄉民可依時「趁墟」,以作買賣。而每筆交易所得的佣金,則作為墟場的管理費用。1930年代,石湖墟發展為上水的商業及貿易中心。

1955年,墟內一米舖於午夜失火,火勢迅速蔓延,將整個石湖墟的店舖住宅夷為平地。火災以後,鄉民在原地重新搭建房子居住;惜1956年冬,當地再次發生大火,房屋再被燒光。後在紳民的努力下,重新建設石湖墟,於1964年完成。鄉民為了象徵新的開始,於是在重新命名所有街道時,都加上一個「新」字,如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成街、新功街、新發街、新財街,取健康、成功、發財等好意頭。
在網上找到一段由學生探究石湖墟的研習。有時這類市集的保育,不只是因為近來被吹捧的概念「集體回憶」,也不是甚麼建築的美。去看看灣仔市集關注組的保育行動,他們告訴了我,舊區重建真的影響到當地小檔販的生計。政府是否有權因為要發展,而去奪取升斗市民的財產?



今次不說小商販,反而說說當地的低收入居民。幸好香港很少有「絕對貧窮」,但是我們常常聽到低收入人士說窮。或者這些人士感到自己貧窮,是因為大型商場、超市聯營和供銷的協定。大概是大財團包攬廉價貨品,趕絕了小商販的生路,於是低收入人士被誘進超市、商場購買必需品的同時,看見其他價格的奢侈品,便自覺貧窮了。比起以前雜貨店的世代,檔主顧客都是街坊,都是力不到不為財的相近遭遇,只要居民不主動離開平常的圈子,窮人不易察覺自己貧窮。現在窮人的空間被「消滅」了,被迫走到高檔次的地方消費,進而感到不安。

社會發展固然有助貧民提升既有的生活質素,不過這種發展所鼓吹的消費文化,卻令貧民放棄克儉的生活態度,丟下貧民自力營生的社會尊嚴。當他們看到冷氣商場內簡單的agnes b的手袋要四位數字,明星在公仔箱、報紙炫耀周身過萬的名牌這類消費訊息後,益更打撃這為數不少的人的自信和尊嚴,進而感到自己淒涼不堪。

當想到「灣仔市集」四個字,真的不勝唏噓。

Picasa相冊:
1. 短遊蓬瀛仙館;2. 迷失石湖墟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雨中獨步尋根


吃過午飯,堅仔自回公司,老鄭和我閒逛中環舊街,再歎一杯蘭芳園的奶茶。回想小弟在這兩星期內,已經來過不近我家、學校的結志街六次了。因為我怕在不久將來,整個結志街、嘉咸街、卑利街這個已歷數十載的露天市集,會被建設成一條「有中國特式」的SOHO區。星期天和好友去看灣仔市集(相冊:生活不是回憶),聽到有排檔店主告訴我們到玩具街的老外可能比去迪士尼的多。老鄭很認同,說老外根本沒見過不是冰在雪櫃的鮮魚、生劏肥雞的技法。話畢即有三四老外在拍影片了,證實老鄭所言非虛。

(延伸閱讀:〈給傳媒做大戲──市建局中環嘉咸街、結志街和卑利街重建計劃〉)

↑兵頭花園內愛德華像旁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老鄭回家準備行裝,我則繼續自得其樂。原想找找干諾道填海碑記,卻忘了原來在遮打花園,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那麼就隨緣吧。時間尚早,也想想很久也沒有踏足金鐘這邊,於是小弟就在細雨中,漫步了殖民地年代的我城。

不論晴天陰天雨天,也不想hea過假日時光。古有杜少陵江畔獨步尋花,今有小弟雨中獨步尋根!XDDD 正是璞璞所言「我同你都係咁架喇,一有空閒時間就塞滿晒佢,好似我上個星期日一日打兩round波,跟住就chur爆左唔打得,然後就乖乖地返工喇。XDD」

因此,在聖約翰座堂累極而睡,人生一大樂事也。在記憶中也是。^^

Picasa相冊:漫步於殖民地年代

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Obedient?

From Jokes on the web

周一和幾個學生來個七月學習活動的review,找了梁文道〈八、九點鐘的太陽〉(明報,2007.08.05)給他們看,再給他們政府清拆皇后的立場,著他們正反思考是否認同朱凱迪、陳景輝等青年的想法。其中「連學校拆尿兜也生氣的」朱凱迪與梁文道有以下的對答:
梁﹕所以你對皇后的碼頭的感情是很私人的感情?

朱﹕是的。但我覺得這份美好又是很多人都能分享,也都應該有權分享的。所以我才會在某天突然想起「為下一代保留此地」這句口號,我真的相信這句話。
我也相信。

小弟只是那種拿著照相機在碼頭緬懷的人,自問不能從社運中改變甚麼,我缺乏陳景輝那些青年的熱誠和勇氣。不過,我的熱情卻令我轉而「荼毒」我的學生,「為下一代保留」一些我們常常忽略的舊東西。



臨睡前,在InMedia看到有人把以上的video貼出來,說這位肥哥哥句句有力。雖然自己不是熱心保育的人士,但是心有不甘,想說一些肥哥哥當下未曾留意的東西:

1. 立法會的組成,只有一半是分區直選得來。市民所支持的立法會議員,可能會提出相關議案,但是或會被被建制派否決。因此立法會的決定,是否表現了市民的聲音,就是社會現在說雙普選的意義。所以已有社會人士(如:三十會)指出政府(行政),除了要處理立法會(立法)的聲音外,也要開始考慮民間壓力團體的意見。

2. 本土行動是連提出立場的諮詢機會也沒有,所提出的立場觀點,可能在政府有關的委員會隻字不提。現在保育人士就是要求政府作出一個較公開的諮詢。所謂諮詢了八年,時間即使是如此長,但不是深。何況本土行動好像已是城市論壇指出他們早在1999年已提出反對聲音了。肥哥哥可能沒有收看在皇后碼頭那天的城市論壇。

3. 身為問責官員,其職責部分是宣傳有關的政策。而肥哥哥可能信奉政府的官員是賢能的,所以甘願作為「順」民,又肥哥哥可能是太極高手,整套雲手把責任通通推回立法會、市民、保育人士,沒有考慮政府有沒有諮詢的責任、宣傳的責任。

我相信,肥哥哥展示了不少香港市民的意見(我想用公民,不過他真的欠了點公民意識)。期待我們大家也知得更多,然後勇於評論和接受批評。
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它包括以下的內容:

.公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
.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是知情權
延伸閱讀
潘一禾〈為甚麼公民是一些沉睡的狗?
雷頤〈臣民·公民·中國知識分子當今使命

P.S.: 隨意寫成,大概「不吐不快」就是這個意思吧,我真的不想我的學生像這位肥哥哥一樣......令人安慰的是,無論小朋友是否認同那些青年的行為,我也迫他們同時提出正反雙方的意見,這樣,至少他們比這位肥哥哥略優一籌。

P.P.S.: 有人寫了這篇,說穿了連我也不明白為何皇后碼頭和自己那麼近的原委。上周日邀請了好友去看灣仔市集,從與市集關注組成員的點頭一笑中,就是「本來跟我不相干的路人,我走進了他/她的生命體,他/她也走進了我的生命體,讓一個又一個生命體互相認識了。」

2007年8月4日星期六

尋根,就在眼前

↑簷前獅子「叻到抆」(上水廖萬石堂)

長假令自己能抽空多關心社會,也讓我更新我的教材。

「藍天行動」似乎真的成功了。連日都是晴空萬里,白雲點點,一幅共舞夏日長的景致。不過入夏以來最高的35.3度的高溫真的令人卻步,所以在下午茶時段才開始行程(Google Map)是明智的。

想到粉嶺圍很久,原因是門樓那個令人滿有疑團的三個白點,還有每次也讓我摸門釘的彭氏宗祠。為甚麼「粉嶺」叫「粉嶺」?據說是與大嶺山有關:大嶺山其實是今天華山的別稱,相傳山上有一塊雪白的石壁,於是鄉民稱之為「粉壁嶺」,其後簡稱為「粉嶺」。今天有廖有容所立祈雨碑於華山上,碑上刻寫「大嶺」二字,見證了粉嶺的歷史。(祈雨碑相片請看這個)不過粉嶺的話事人卻是彭族。彭族源自江西廬陵,於宋末逃難至寶安(香港)。族人初於龍山一帶落籍,至明朝萬曆年間定居於粉嶺圍,所以今天正圍的門樓、風水塘和古炮,已大大話話有四百年歷史。正圍門聯「前環鳳水,後擁龍山」依稀述說著粉嶺於梧桐河、龍山的建圍格局。沒有意外的思德書室、彭氏宗祠,依舊重門深鎖。不過天色明媚,能夠照下藍天碧水、灰磚綠瓦的景色,早已是不枉此行。

離開粉嶺三圍後,穿過北區公園,向西北走到掃管埔村,會發現有多棵通心榕樹在村旁公園。若有同行者當可多留片刻,拍些鬼馬照片。離開掃管埔村,到達上水火車站,發現才是五時半,於是心思思走到上水鄉,來過充實的北區之旅。

上水鄉的話事人姓廖,就是立華山祈雨碑的廖有容族姓。廖有容是上水廖族於清朝道光年間的讀書人,當年他是歲貢身份中朝廷的最高學府。清朝時,每年通過兩次考試成績優異的稱為「廩生」,再獲朝廷遴選入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就是「歲貢」。今天廖有容和他的弟弟神童廖有執,也有數雙功名夾坐落於上水鄉。廖族源自河南,比彭族來粵為晚,於元末散居於今深圳福田﹑新界雙魚﹑橫眉山、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萬曆年間傳至七世祖以廖南沙為首,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鑿池築城,建成「圍內村」,並置三房(二世祖長房如珪、二房如璋及三房如碧)的子孫入圍居住。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族便稱其為「上水鄉」,就是「上水」名稱的來歷。上次和家人同來,趁趁六十年一屆的廖族太平清醮熱鬧;今天的大祠堂廖萬石堂則關門休息,水靜鵝飛,寧謐氣氛卻另有風味。

回家發現萬石堂逢星期一、二及五、元旦日、農曆年初一、初二、初三、聖誕日及聖誕翌日休息,如果此行邀請了朋友同行,或會對多次的摸門釘感到掃興呢。不過想起近日的文物保育話題,我在想,我來的目的是甚麼?

我要入內拍照為了甚麼?是怕不知那一天這裡又被翻新了。

那麼我在追求保護建築物的原貌嗎?似乎又不是,我不過想多些人知道這些舊建築物,對我們(香港人)的意義。

尋根,不一定在千里之外的故宮、長城,而就在我眼前那一座門樓、就在那一隻「叻到抆」。

Picasa相冊:五大族之廖彭兩氏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告別皇后 之 亂世兒女多豪傑


我心不死 陳慧嫻

這兩天起床第一事竟然是check inmedia,然後才是其他東東。

小弟到達皇后的時候,警方已佈置完畢,準備清場。大會堂通往皇后碼頭的路徑重門深鎖,大批市民被警方阻隔在大會堂廣場與愛丁堡廣場一帶,只得無奈地聲援留守人士。部分留守皇后的人士,已攀上碼頭上蓋的戰略要地預備作持久戰,其他則留在下層陪伴三位絕食者。

皇后的何去何從,分歧是保育人士和政府高官兩者。可憐的師兄師姐們,在烈日暴曬的晴空下,被人罵得狗血淋頭。又不敢大力傷害你,又不可細力搬走你;一時示威者突然衝欄,一時又忽然掙扎,可喜的是,他們久經歷練,始終保持我認為比較專業的態度。雖然他們清場未有聲名法律、雖然他們未有為行動定性、雖然他們拘捕了三人、雖然示威者沒有太多反抗、雖然他們只送了一支水給上蓋的留守者、雖然......但是在我今天的印象,始終覺得他們展現了頗高質素的表現。或許有部份警察先生小姐真的支持「不遷不拆不告別」,那麼如果警方在清場前先聲名「在場的保育朋友聽住,宜家我地清場,請大家合作。我們愛皇后,但更愛飯碗!」不知道保育人士如何理性地招架呢?^-^

感覺保育人士搞晚會時沒有目標,罵警察時內容空洞,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我很清楚,我是感動於他們富有熱情的行為,所以願意花時間聲援他們,同時見證皇后被清場的時刻。

人要自我負責,方能夠頂天立地,建立自我的道德意識。絕食者是自願傷害自己的,留守者是自願被孤立的,儘管他們的行徑可能不合於人,但內在的道德自主意識卻滋長了。我想支持著他們的就是這種人性的自尊、道德自主意識,而他們更多走一步,身體力行去感動香港人。這不是彌足珍貴嗎?「亂世兒女多豪傑,仗義每出屠狗輩」,即便當下突立獨行於世的他們,我們又何足懼哉!

P.S.: 近來是陳慧嫻回魂夜呢。

Picasa相冊:〈告別皇后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差你一個


千千闋歌 陳慧嫻


臨行臨別,才頓感哀傷的漂亮...

昨晚,當身軀仍在榻上,心兒早已奔到皇后。從來沒有感到皇后碼頭,竟離我這麼近。今午12:53分得悉原訟庭接納司法覆核申請,這邊心兒寬慰了點,腿兒卻早把我帶到碼頭旁。

雖然三到皇后,但卻沒有勇氣靜坐;只想抽離一點,見證皇后被清場前的歷史一刻。小弟對那些大會安排的節目沒甚興趣,卻堅持靜靜等待8月1日的來臨。

萍萍、大佬和堅仔(Youtube)先後加入,為這個熱鬧卻悲涼的最後一夜平添氣氛。其實心裡很想有些朋友和學生來,不論是有心的、好奇的、偶遇的,甚至是沒原因的,來這裡感受一下、反思一下。可是卻沒有落力邀約。

現在是四時半,警方仍未出動,保育人士也分批休息,期望他們繼續努力,無愧於心。

Picasa相冊:〈保衛皇后 差你一個

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眼前盡是value 2 - 皇后碼頭


喜歡你 Beyond

今天與璞璞晨咁早,睇國寶之二。不過更富意義的,就是參與了在皇后碼頭舉行的「城市論壇」。

戰前林鄭月娥被政府認為「好打得」,今次高調地「走入群眾」,同場又有台上測量師學會會長陳旭明、台下工程師與一眾維園阿伯護航,自應預料在「虎穴」中甕中捉鱉。不過如保育人士所料,林鄭只是來打溫情牌,期望以「小朋友,玩夠了,該回去了」的口吻,著請願人士停止絕食,而對保育人士的有案例、有數據的提問,全都蒙混迴避。至於維園阿伯也移師皇后,每逢林鄭發言,他們例必鼓掌,並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宣示必拆皇后的信念。他們認為碼頭是國恥,非除皇后而不可,保育皇后人士等同英美走狗,既惹笑又令人煩厭。不過最惹笑的莫過於台下發言的專業人士:璞璞以其專業知識,聽到他說原址保留的成本昂貴於拆卸後再重裝,他立刻「頂」了一下;小弟則以我的觸覺,聽到有人說石屎建築並沒甚麼「歷史價值」,我也不自覺「頂」了一下。(詳見蘋果日報2007.07.31)很難想像為何這位/些專業人士連照本宣讀的台詞也有漏洞。不過,本土行動的保育人士看得更闊,「誰說保衛天星為了懷舊?保衛天星運動對香港是一種衝擊!衝擊香港這個既不民主,亦無文化的政府。」(詳看〈為何不告別?〉)

本土行動用盡了表達訴求的方法,他們在城市論壇後嘗試以鮮血寫下「一錯再錯」表達不滿,並向天祝禱,祈求皇后能不拆不遷。大概是所有理性、煽情的方法都試過了,唯有問問悠悠上蒼,我還可以做甚麼。其中無奈之情,於我心有戚戚然。

與璞璞吃過蘭芳園後,我又回到碼頭看看由本土行動開設的論壇,SEE網絡鄭敏華、三十會解端泰、文化界如馬家輝、梁文道等都紛紛前來助陣。真是一時多少豪傑,只學演說技巧也值回票價。林鄭與在場人士斷續糾纏了五個小時,卻不肯接過本土行動的血書,而最後倉皇地不告而別。可能她覺得自己沒有一錯再錯,只是她的前任錯了呵。^^

晚飯時媽媽提出五枝旗桿比皇后碼頭更有價值的看法,皇后碼頭不過石屎柱數枝,還是早拆早著。我告訴她我不能明白五枝旗桿對媽媽的價值,正如媽媽不明白皇后對保育人士的價值。因為那只是個人回憶和value,外人決不能明白;可是不明白當中的價值不代表沒有價值。

歷史觸覺與藝術鑑賞能力都是培養得來的。記得當初我沒對這些建築特別留意,後來日積月累,聽一些人對建築風格如數家珍,又聽了一些人把建築往事娓娓道來,方才發覺聖約翰座堂如何美、為何美。爾後的立法會大樓、終審法院、聖母無原罪座堂也美,再而懂得畢打行原來也美,西港城、都爹利街的煤氣燈又怎樣的美,進而明白中環街市、灣仔街市也美得不可堪言。回想起來,今天我眼中的皇后碼頭,的確比以前美麗得多。皇后碼頭的歷史意義小弟尚算知曉,不過聽過建築、規劃專家研究後,更發覺他們看到的皇后,遠比我看到的為美。

至少如果不是天星和皇后,我也不知道原來在專家眼中竟看到香港城市的中軸線。
如果不是天星和皇后,我看不到香港市民的願意有行動Action - 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看不到我們年輕一輩的熱情Passion)。

Picasa相冊:公民抗命之皇后戰訊

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美荷風貌


接近 張學友.陳慧嫻

1953年12月26日早報頭條:
白田村空前大火毀屋萬間,災民無數。沖天大火傳是由弄炊而起,焚燒歷6小時,火場廣涉3方里,波及石硤尾多個木屋區,在烈燄籠罩下,居民來不及收拾細軟,只能緊抱孩子,往深水埗的方向逃命......
戰後由於港人回流和內地人民逃避戰火,導致香港人口急劇增長。人口驟增帶來了屋荒的問題,於是造就了當年漫山遍野寮屋的境況。寮屋的激增又帶來了衛生、醫療、市容,甚至是黑社會問題,令港府的社會政策備受壓力。1953年聖誕節,石峽尾寮屋區發生的大火,令石硤尾村、白田村、窩仔村一帶五萬多人痛失家園。災民為求一宿,於是紛紛在深水埗街道上搭起鐵皮屋。這些「騎樓底」下的寮屋,與樓上的私人唐樓,互相輝映。寮屋問題,反而因大火而擴散起來。

港英政府為了安置災民,在深水埗興建了只屬臨時救濟性質的簡陋房舍,命名為「鮑寧平房」(其時的工務局長名字),開展了大力處理寮屋的措施。其後政府設立「徙置事務處」,又在災場原址興建了多幢七層高的混凝土的徙置大廈,被稱為「第一型徙置大廈」。其時每單位能容納一家八口,月租只十四大元,雖然徙置大廈設備簡陋,但已是大多數災民、貧民的理想居所。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就是首幢落成的「第一型徙置大廈」,為本港公屋歷史的肇始。

右圖是石硤尾第一代徙置區於六十年代的地圖,座號以英文字母命名,顯示了該邨樓宇落成的次序。

「第一型徙置大廈」別稱「H型大廈」,原因是從上俯瞰會發覺大廈呈「H」型。大概「H」的兩邊是各個單位,而中間的就是公眾浴室和洗手間,而學校和球場就設在天台。七層的大廈不設電梯,樓梯坐落於「H」的盡頭。各單位一面向外的露台通常是廚房,另一面向外的就是開揚通爽的走廊。

就是因為屋邨有很多不足之處,居民多懂逆來順受,樂於流連在公眾空間;彼此又因家境相近而相互關照,建構成一個以情貫串的社群。這些外人不能value衡量和判斷的情誼,就是美荷樓他們居民的集體回憶。

近日香港建築師學會等為美荷樓舉行了設計意念比賽,旨在吸收更多發展方向的構思。設計比賽主席譚漢華期望當局聽取民間聲音,「而非等到建築物拆了,又或將來要拆,大家才發聲。」明顯這些專業的有心人士,汲取了灣仔利東街早前H15關注組提出發展建議,但被當局忽視的故事,於是願意運用既有的社會地位來爭取多一點東西。不過他們在簡樸的美荷樓外,掛上一條條長長的banner,告訴來客這裡有香港精神,這裡有集體回憶。我收到的訊息是:
「彩色banner,就是香港精神。」
「這處的集體回憶,你也有份。」

是否我的思路有問題?你話死未?

Picasa相冊:〈美荷風貌〉(38張)


延伸閱讀
文晶瑩〈變身令人感動的博物館?美荷樓前世來生〉(明報 2007.03.01)
明報〈美荷樓遊人幾希 展出集體回憶〉(2007.07.07)
星島〈石硤尾集體回憶〉(2007.07.25)
鄰舍輔導會〈石硤尾人文館〉(現只剩網站

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眼前盡是value


CEI會議期間,港大龍炳頤教授前來講文物的存廢,並以開平碉樓為例。說真的,雖然我當時很認真聽,但是到今天仍令我留我印象的是他所說的value。Value不只是外在的,人人心裡更有另一把尺,所以我覺得有value的東西,你未必覺得是。「那麼我們要去保育文物,我們是要conserve那些有value的文物。我們並不是去conserve一些人云亦云的「舊野」,just like to conserve一舊陳皮梅;冇人會去conserve一舊陳皮梅,除非佢對你有value。」

恰值上周二偷得浮生半日閒,於是矢志要在「孫中山紀念館」(半山衛城道8號)留下足印。其實小弟到紀念館並不為了孫中山,而是為了看這幢建於1914年的豪宅至今日活化再利用的模樣。歷史博物館對這幢豪宅的建築特色,有以下介紹:
孫中山紀念館的館址「甘棠第」於1914年建成,原為香港殷商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樓高四層。整座大樓的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弧形陽台有希臘式巨柱承托。內部裝修瑰麗堂皇,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的欄杆至今依然保存良好,是香港現存有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甘棠第不單在外觀上美輪美奐,亦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舖設的私人住宅,堪稱香港建築史上的里程碑。
我從紅磡坐小輪出發,自新的天星碼頭朝著半山邁進。那時,我心裡由衷地多謝了當年被我暗罵浪費電力,建議鋪設登山電梯的人。儘管汗流浹背,踏進甘棠第即有點點elegant的感覺。白廳中美輪美奐的白色金色主調,古雅的科林斯式石柱豎立其中,純樸盎然的柚木大梯與本土氣色的紙皮石地下,全都顯出昔日主人的氣派和對生活質素的追求。腦裡有一刻閃過鄭叔叔家在中山的大宅,回味著那家鄉間退休老者居停的感覺。


在享受過隔鄰麥當當的美祿麥旋風後,小弟看到行人路旁新設了髹上黑、紅色的「孫中山史蹟徑」的鐵欄,所以乘興去看看「孫中山史蹟徑」。向來都覺得這條史蹟徑的value很低,因為雖然已有13個景點,不過多數建築物已人面全非,當局只流於在該處豎立介紹牌。中西區區議會早前斥資400萬元,增設史蹟徑景點至15個,並豐富了指示牌的資料及添上孫中山其時的香港圖片,至本月中落成。
4-美國公理會福音堂原址-必列者士街2號
 1883年孫中山先生在此堂接受洗禮。
5-中央書院原址-歌賦街44號
 孫中山先生於1884至1886年間,曾在此校高年級肄業。
6-「四大寇」聚所楊耀記-歌賦街8號
 「四大寇」是指孫中山先生及三位志同道合者,四人常聚於楊耀記店內暢談反清革命。
7-楊衢雲被暗殺地點-結志街52號
 楊衢雲為香港興中會會長,1901年1月10日在其創辦的英文學館內被廣州清吏買兇暗殺。
8-輔仁文社原址-百子里
 輔仁文社由楊衢雲與謝纘泰於1892年所創立。孫中山先生與個別社員接觸頻密,楊衢雲與謝纘泰後來都成為香港興中會的核心成員。
9-皇仁書院原址-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
 1884年興建校舍的奠基禮上,孫中山先生亦曾在場。
10-雅麗氏利濟醫院及附設香港西醫書院原址-荷李活道77至81號
 孫中山先生於1887至1892年在此校習醫五年。
11-道濟會堂原址-荷李活道75號
 孫中山先生在港習醫期間,經常到此參加聚會。
12-香港興中會總會-士丹頓街13號
 孫中山先生在此籌組第一次革命起義-乙未廣州之役。
我踏著「孫中山先生成長之路」,仍然是那些指示牌,心想為甚麼今次我會耐心地看?回想起早前一眾前輩所導賞的「香港文學散步」,所到之處多是今非昔比,但是他們仍然發思古之幽情,侃侃而談,傾囊以授。我望望面前的指示牌,望望柏油鋪成的地下,心想我是否踏在孫中山或是他們的足蹟呢?這瞬間,眼前的一步一景,盡是value。

相片:孫中山紀念館(只有外牆,館內不准拍照)

P.S.: 下次有興趣走孫中山紀念館、史蹟徑的朋友,應該同場加演九記、蘭芳園、羅富記等「景點」呢。^^

2007年7月23日星期一

晨咁早,睇國寶


在堅仔和TraTra盛情邀請下,小弟在上周人間蒸發後出山,與他們同為藝術而犧牲。

香港人是很喜歡排隊的,我們雖然八時正「倒屎咁早」到達,但是觀賞《清明上河圖》真跡(12)的當日門劵卻已售罄。(因此小弟先前能夠入館看到《上河圖》,總算與它有緣。)不過正所謂,晨咁早,睇國寶;睇唔到,好面懵,於是我極力游說堅仔和萍萍申請博物館半年證($50),以便轉戰各處。可惜事情每下愈況,連平日只需分半鐘時間的做證手續,都要排個半小時。堅仔感歎「香港人是否很喜歡排隊?」

樂觀些看,近年藝術館的專題展覽都力量萬鈞,繼「法國印象派」(2005.02-04)、「巴黎龐比度」(2006-09-12)後,再有「國之重寶」(2007.06-08),這樁美事怎麼都是成功的藝術普及,試問一年365天,你何時去見到藝術館門前竟有人排隊?可是,這些香港人的雀躍可能是剎那的,是空疏的。想想如果國寶不是運來香港,有多少人會知道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圖》這個名字?既然全無背景知識,為甚麼對這件國之重寶如此癡狂,要在凌晨時就來排隊?


既然堅仔和萍萍與《上河圖》真跡無緣,那麼小弟也建議他們看看另一神品--宋徽宗祥龍石圖卷》。記得堅仔在排隊看《祥龍石圖卷》前,心中疑問宋徽宗的藝術成就有多高。我不懂得回答,只說了一些欣賞時值得留意的地方:太湖石以「皺秀透陋」為美,畫中祥龍石兼此四項,兼以獨創「瘦金體」為題字,所以人家說他的作品佳。我看著他看著真跡,先是檢索,祥龍石如何「皺秀透陋」;次而質疑,為何他能用墨水畫出那些凹凸不平的石面,最終感歎字畫是excellent。我告訴他看完那畫就可走了,因為那畫是superb呢,略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意思。《文匯報》(2007.06.27)對這人這畫有以下介紹:
  略知中國歷史的人都討厭宋徽宗,《水滸傳》裡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對頭就是他,後來把北宋斷送在金人手裡的罪魁禍首也是他。宋徽宗算不上是個好皇帝,卻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上346位皇帝中最賦藝術氣質、最才華橫溢者。他的畫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國寶。

  宋徽宗的藝術才華有哪些證明呢?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署名簽字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真是風流得很。不僅如此,他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繪畫的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

  這些都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宋徽宗本人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而且還有自己一套繪畫理論,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有趣極了。他廣泛搜集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今天的人了解中國美術史有相當大的幫助。

  宋徽宗最有名的畫作是那幅《瑞鶴圖》,仙鶴在北宋的皇宮上飛翔和駐留,一片祥和氣氛。但這次來香港展出的是他的《祥龍石圖卷》,畫裡的假山石頭形狀如同蟠龍。觀眾在看這幅畫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宋徽宗這樣欣賞假山,背後有沒有什麼故事?有的,《水滸傳》裡不是有個著名的段落就是梁山好漢打劫花石綱嗎?花石綱是什麼?就是古典庭園裡用作裝飾的奇花異石。宋徽宗好懂得享受,他設了一個蘇杭應奉局,專門搜羅民間的奇花異石,用大量船隻一批批運至開封,就稱為花石綱。說不定,那幅《祥龍石圖卷》裡的石頭,就是當年的花石綱之一呢。
和堅仔去博物館的好處是:他會每事問,反而令我眼中平凡的展品都變得不平凡呢。^^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七天的Camp


入了七天的CAMP,其實是一個國際青年環保會議:
住了有生以來最久的酒店房間;
說了六年加起來也沒有這麼多的英語;
帶了三年加起來也沒有這麼密的行程

一些記憶:
1. 蘇格蘭溫室嬰孩對黃種人的白鴿眼,同學仔卻鍥而不捨的break ice。
2. 日本娃娃說下車參觀五分鐘也嫌熱。當同學仔告訴她們,阿sir是帶他們走五小時的,那位娃娃o咀的樣子。
3. 希臘娃娃那些自我獨行的性格,不跟program行動也名正言順。
4. 北京學生對中國人身份的執著和認真。
5. 北京師生們的客氣,我們煲仔飯的熱情。
6. 大教授老遠前來講學,可惜卻場面卻冷冷清清。
7. 前一天還給我鬧得狗血淋頭的導賞員,到實戰時蛻變成洋洋灑灑的資深導遊。
8. 同學仔一上巴士就倦極入睡,下車時立刻堆起笑容,運用著平生的英語能力,或作導覽、或與人交談,表現出主人家的風度。
9. 五小孤凌晨二時來找我練習匯報至三時才睡。很harsh的英文panel由衷地讚美她們的笑容。

所以,我用了整年加起來也沒有這麼爛的gag來逗做到想死的同學仔。

同學仔剪的會議回顧,比同場下屆播的國家級旅遊宣傳片,更見心力。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雪中送炭

Picture from Mitsuo Yamamoto

學校在下周有個由學生作匯報的國際環保會議,研究可持續發展的課題。學校看得起小弟,自然叫我帶一組文化保育的研集。資料和考察都做得足夠,文字報告自是信手拈來。可是會議是以英文舉行的,要我把中文譯成英文,應該是滿途沙石;現在更由學生翻譯,情況之worse可想而知。可惜這次真的江朗才盡,愛莫能助。

專責我組的英文老師,信守自己的處事原則,堅持不去修飾學生的講稿內容,只會改善他們的匯報技巧。形勢險峻,我央求其他英文科同事,也終令我感到友好、前輩和partner雪中送炭的情誼。不過認真想想,匯報內容盡是那些風水地理、吉祥圖案,叫對題目理解不深的同事如何下手?

無助之際,我終於出動十二道金牌,召回在利利安人展開十字軍東征的鄭叔叔。

通常小弟有事相求,必然是爆爛尸米之差事,鄭叔叔是故偃武修文,拜候國師周公,以便一鼓作氣。時近子時,翻譯工作方纔展開,未幾東方泛白,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二人功德圓滿。

譯文雖未至華美流麗,卻既清淡如水,又甘甜如醴。管鮑高誼,洋溢其中。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舊酒新瓶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琼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舊酒】本調始於隋唐間,為五言調。嬗至五代,乃有七言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新調。本調當時最流行,詞人填者極多,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吳夢窗名曰<江南好>,後遂為本調的異名。至於「歌頭」乃是第一張之意。本詞在詞史上極負盛譽胡仔<笤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作者是在41歲任密州太守時寫這首詞的。當時他在政治上的處境並不如意,奈何親人多年不能團聚(蘇轍和他已七年沒有見面),心情本有抑鬱一面,可是他並沒有陷於消極悲觀。詞中反映作者由超世思想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的矛盾過程。

【新瓶】朱家宏執導的電影《但願人長久》是去年唐山市委宣傳部委派唐山電視台為紀念唐山地震30周年而拍的電影,由一個孕婦在地震時失去丈夫,她與孩子在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遷。張學友全新演繹的《但願人長久》成電影主題曲,《但》片在首映之夜感動了外籍觀眾落淚,為電影鼓掌數分鐘並跟導演握手祝賀。
  
  朱家宏向記者介紹說:「《但願人長久》是通過一個母親和三個孩子的故事,表現唐山大地震後30年的發展歷程。這個輝煌的發展歷程著重表現了城市與人,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從城市與人來看,唐山30年的發展不僅在經濟上有了快速的飛躍,而且在文化上刷新了舊有的觀念,使震後唐山人在精神境界上昇華出嶄新的生命意識。從自然與人來看,災難並沒有嚇倒唐山人,他們在全國人民和解放軍的支持下,重建家園,讓唐山這個震災城市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城市。從人與人的關係上看,唐山震後特殊的家庭關係以及人際關係在經過大地震的錘煉後,已經超越了原有的範疇,親情在擴大,至善的道德精神讓人們的心理距離拉近。他告訴人們:死去的人已經死去,活著的人要好好活下去。」(綜合明報等,2007年2月)



因為爸爸的離去,爸爸對家人愛護有加的情感,方能變得完全,而在家人心靡裡默默開花。電影中母子三人超出對爸爸的哀思,積極生活,喜愛生命,深得詞中真諦。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當年今日

《自由的夢》(MP3

看那幼小的孩童,沒有天真的記號,
路過說你已長大很高;
何時再接觸到,是你簡單的笑容,
為你我作個自由夢。

那一些是風聲的呼喊?那一天在草地裏奔跑?
風吹遏 搖動夢中的歌,
百萬人期待,讓勇敢遙望著遠山。
你在揮手,握緊每對手,
夢想尋獲自由!

香港的西化是毫無保留地全盤引入,加上在過去百年都屬零散社會,香港人在生存的大前提下,只有默默接受。我們不必痛苦地棄舊迎新,進行文化大洗禮,而是不知不覺地貪新忘舊了。廣泛地說,近代中國人的西化也是在生存的逼迫下西化的,故此新的中國文化是新舊的拼湊,而不是新舊的衝突。十八年前的「新」中國學生,踏出了他們心中要求新中國民主憲制的第一步。姑勿論他們的理想是否烏托邦,只是他們以家國為心的勇氣,已足夠令人動容。

愛國家不一定要為政府護航,香港公民是會質疑坦克碌豬真偽的。在課堂中告訴學生中國經濟起飛之餘,也揭示了中央管治的不是。小朋友說覺得中共政府白癡,明白老師為甚麼不喜歡了。我告訴他們,老師不是不喜歡,相反我熱愛自己民族。因為我們就是中國人血族,要尋根,要接受,要正視,再要多思考:我們幾時真的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三十九個小朋友啞口無言,定著眼睛,留心地聽著,希望這一刻是啟蒙他們的開始。

連結:支聯會「六四」18周年

2007年5月23日星期三

倔強和包容

最近我班的小朋友嚷著要打手球,兩個班主任都覺得小朋友成績不濟,所以拒絕了他的訴求。小朋友是滑頭的,往往將不能溫習的責任都推在別人身上,我們都看穿了,也把責任耍回他的身上。小朋友悶悶不樂,做事提不起勁,或許他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今天讀報,讀到蔡子強以前中大學生會會長的身份在《明報》撰文,他看到學生對追尋理想的倔強和純真,看到的是為人師表的量度,看到的是甚麼是愛。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同學願意反省,又或者歉疚的話,原因一定不是因為校方處分了他們,而是我們這些作為老師的,曾經以極大的耐心和誠意,來看待他們所做過的事;如果好多年後,學生仍會惦記著我們的,多半不會是因為我們教授過他們什麼具體知識,而是我們曾經以身作則,教導他們如何處世做人。

我們都愛自己的學生,但當學生飛黃騰達,名成利就時,我們的愛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相反,正正是當漫天風雨,壓力鋪天蓋地,學生茫然無助時,我們的愛,我們所表現出的承擔,才是學生最需要的。
他看到的是我看不到的。還記得,當天我也曾被老師罵「stubborn」過。

延伸閱讀:
蔡子強〈我無錯!〉(頭條日報,2007.05.14)
蔡子強〈愛在漫天風雨時--再評中大學生報事件〉(明報,2007.05.15)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我的宗教信仰


近日明光社繼向淫審處「揭發」中大學生報情色版後,又有力作,今次是把當天轉載該情色版的《明報》交淫審處檢查評級,令我突然發覺,原來以前我的職業編輯,終於有冒出頭來的日子,終於蒙主寵召了。

有人引用首位市議局的民選議員杜葉錫恩( 1 | 2 )對宗教團體的意見,指出明光社的成員已被「教義」荼毒。
My life is nearing its last years, and before leaving this world I just want to try to point out to young people the danger of becoming totally attached to any fundamental group, whether religious or political. There is nothing good in fundamentalism, only personal hurt and harm to others. With open minds, with determination to retain our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ction, provided it does no harm to others, we can face all the problems of this life in our own strength and by our own efforts. We do not need to trust man-made remedies, so-called miracles, intimidating teaching. If God exists, no one can honestly know, but we can keep our minds open and fear nothing provided we do good in this world, and in making others happy, we make ourselves happy and able to live fulfilling lives.

Quote from Elsie Tu. (2000) Away with all superstitions: A plea for man to broaden his narrow traditional horizons. Hong Kong: Science & Education Publication Ltd. Ch 16.
我的小學是天主教學校,中學是天主教學校,大學宿舍是耶穌會辦的;我愛文物,神往於教堂祭典、宗廟建築,向來入廟拜神,入堂喊主,百無禁忌。我們如果明白宗教信仰,本是因為人的宗教精神而衍生,如此我們尊重人的精神,就應尊重各家各派的宗教信仰。

我至今仍未歸依宗教,就是我有自己的宗教精神,相信自己的德性和能耐,能令自己生活安可,提攜來者,進而因此而活得精采。不過,我仍樂於入廟向神禱告,頌讚神祗對當地居民的「神恩」「眷顧」這種助人之仁。孟人說怵惕惻隱、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之瑞了,我覺得天后、耶穌的心,都是如此。這樣幸運有仁慈的耶穌來「打救」我們,我們可向天高呼「幸,仁穌啊!」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Without the bitter, the sweet ain't as sweet


早前校長為新老師講了一課「心理健康」,講到其中培養自尊自信時,指出如果能夠發掘自己的興趣,進而篤行,能令我們身心成長健康。因此接續問我們一眾新丁分享我們的興趣。當有同事自嘲睡覺是他的興趣,其他同事似是覺得不用「推砌」堂皇的答案來敷衍老闆,於是以後一連串的答案紛紛都是以「睡覺 + 看書」、「睡覺 + 看戲」等「睡覺 + x」的倒模形式出現。

我也很喜歡睡,可是壓根兒不會答我的興趣是睡覺,如果能夠在假日外出走走,見見豬朋狗友,我可寧願放棄睡覺的時間吧。而同事都像把我的角色定型(stereotype),即是把「外出走走」等同於「尋訪文物」,或許遲陣子可能會出現「沈沈即文物,文物即沈沈」之論吧。

當然享受麥當勞、咖啡、朱古力三者,向來都是我的喜好。
  愛吃朱古力的朋友,對GODIVA這個名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品牌三月時在日本推出了四款不同口味的朱古力雪糕,網友讚不絕口。終於等到它們登陸香港,上周我專程往專門店希望一試,誰知卻是一場歡喜一場空,皆因四款新口味中,只有其中三款含牛奶成份的在港發售,獨欠了我最期待的Belgium Dark Chocolate,朋友打趣說:「相信是香港人吃不慣苦,所以黑朱古力沒銷量保證吧!」

   也許我是個怪人,吃朱古力獨愛苦苦的,GODIVA價錢太昂貴,只能偶爾用來獎賞自己,平日到超市入貨,我會選日本明治的排裝黑巧克力,它們新近推出了86%濃度的,若不是要顧及家人口味,我還會買99%的,苦到面容扭曲就更高興。

  最近電視劇《溏心風暴》裏細鮑有句口頭襌:「甜的也吃,苦的也吃。」(web | video)這句對白真的很有意思。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到英文字stressed(感到有壓力)和desserts (甜品)的關係,只要把stressed倒轉來寫就是desserts,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表面上是苦的,但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人生中的甜點,讓你的一生更豐富和圓滿。

  其實,談戀愛也一樣,你偷偷愛著他,只要他對你笑一笑,給你一句問候,你已經樂上半天;當他跟其他異性玩得忘形時,你站在一旁看得酸溜溜;到他連你的電郵和sms也不回覆時,你簡直痛苦得想哭。要品嚐戀愛的甜味,就要連苦味都一併接收,愛情本來就像享受黑朱古力、黑咖啡和不加糖的橙皮果醬,自討苦吃卻又不知不覺上了癮。

引自張美賢甜的吃,苦的也吃〉(頭條日報,2007.05.17)
那麼味道也是甘苦交錯的咖啡呢?

「浮著金黃泡沫的濃黑咖啡,又香又濃,濃得燙得好像地獄爬上來的魔鬼,卻又點綴著點點白衣天使......天使魔鬼交戰於小杯當中,味道卻配合得天衣無縫。」

我記得以前在聆聽講稿,曾經這樣馳騁於白日夢之中。

P.S.: 插圖那個朱古力粉,我也有一罐,內有百般滋味的!
   甜的吃,苦的也吃,朱古力總來都是至愛。
   現在就去沖一杯喝喝呀!^o^

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看骰子的六面


  星期六工作坊學會了cubing的教學方法,提醒了我用骰子的六面去從不同身份思考中大學生報(部分版面 | 官方網站)的問題:

  以好奇者身份看......我對課題知多一一點。不過,我可沒有在閱讀後想去試試。如果說有傷風化,應要再看市民個人的獨立思考和自控能力。我覺得未成年者閱讀這份問卷結果時,應由成年指導下閱讀...... 但是不是不容許這份報導的出現,正如我覺得需要有入膠袋的雜誌在報攤出現,百花齊放。

  以教師身份去看......一定痛罵倫常禮教何在,如何通過倫常禮教來維繫社會秩序,中大報去你的鳥,「淫褻」物品啦,不用審!

  以另一個教師的身份去看......學生報的編輯說要鼓勵多元的討論,開放大眾諱言的話題,OK啊!不過要看看能否達到目的呢?

  以美國的大學生來說......看看耶魯大學的《Sex Week at Yale The Magazine》,又或者是哈佛的《H Bomb》,只會歎一句「小巫見大巫」。

  可是...

  好像那個劉遵義,還未看過該期學生報的情色版,就說因為這事「影響校譽」,而在淫褻物品審裁處未判定學生報評級之前,向傳媒表示「尊重」紀律委員會的裁決(即考慮開除有關編輯的學籍)。「影響校譽」這樣重要的事,也不去看,全是因為傳媒的影響,好一個容許「言論自由」的校長。同樣是五月,在1919年的5月4日前後,北大學生因為北洋政府外交的軟弱,於是在北京發起學運罷課。以兼容並包為辦學宗旨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非但沒有與學生劃清界線,反而對學生的行為表示同情,並以人格向北洋政府擔保,學生不會再擾亂社會秩序。可是,我們難以把蔡劉相提並論,因為蔡元培除了是學者外,也是有理想的教育家,我卻暫時看到劉遵義是半推著學生去獨自面對社會輿論的牛鬼蛇神。

  另外,今天淫褻物品審裁處暫定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為二級不雅物品。根據法例第390章《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第10條,審裁處會考慮以下數項:
(a) 一般合理的社會人士普遍接受的道德禮教標準;
(b) 物品或事物整體上產生的顯著效果;
(c) 如屬物品,其發布對象、擬發布對象或相當可能發布的對象是那些人,或是那一類別或年齡組別的人;
(d) 如屬公開展示的事物,該事物正在或將會在何處公開展示,以及相當可能觀看該事物的是那些人,或是那一類別或年齡組別的人;及
(e) 該物品或事物是否具有真正目的,或其內容是否只是掩飾,以使其任何部分成為可予接受者

  很明顯地因為各大傳媒的爭相報導(不是報道),加上中大紀律委員會的未審先判,造成整個社會都不能接受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內容。如果參考(a)項,淫褻物品審裁處極有可能是因為輿論原因而暫定為不雅評級。

一些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級例子:
1. 鍾欣桐被偷拍更衣的《壹本便利》第761期被裁定為二級不雅,壹傳媒的論點竟然是只露出該藝人四分之一的胸部,根本看不到重要部位,刊物本身不構成不雅。審裁處指出涉案相片及內文「掛羊頭賣狗肉」,以報道藝人在大馬登台的娛樂新聞為名,但真正目的是把阿嬌更衣的過程鉅細無遺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刻意賣弄色情。據稱,至2006年8月,影視處接獲多於2600宗有關投訴。面對這些數字,審裁處強調不會因為投訴的多寡或公眾的壓力而影響的決定,而只會就評級物品的內容及有關法律準則作決定
2. 最近李蘊「濕身性感」的《壹本便利》第752期,影視處收到約140宗有關投訴,警方曾研究雜誌所刊出的6頁內容,是否已觸犯《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審裁處最後指出只屬個人品味及時尚觸角的問題,在疑點利益歸於被告的原則下,裁定該期雜誌非不雅亦非淫褻。

看看以上兩段《便利》的故事,令人突然想起剛才cubing的六面中,原來有近來被爭產風波題材悶壞了的傳媒,一句「中大學生報,來得正合時宜!明光社多謝你報串!」

又有拿「跟風」市民戲言的文章,令人忽然想起梁文道在一篇雜文說:「難怪讀者們會一邊買一邊罵,因為不下流的東西不刺激,而刺激的東西又必然是下流得不能不罵。這裏沒有任何矛盾,覺得這些刊物無恥不堪正是閱讀它們的快感的一部分。」

相關連結:
中大學生報編輯〈對情色版回應的聲明〉
〈守護我們的學生,守護我們的學術自由〉
〈衝破禁忌 重建道德 要求影視處判決中大學生報無罪聯署聲明〉
〈究竟誰在影響校譽〉黃世澤

2007年5月1日星期二

「唔捨得,無辦法,要發展...」??

皇后碼頭停用,主流媒體新聞最常引述的市民意見是「唔捨得,無辦法,要發展...」

難道「保護環境」、「文化」不是一種發展?難道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不是一種發展?

香港是全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可是市民的生活水平,卻於世界中排行七十多位,是已發展地區的榜末;在這個金玉滿堂的城市,我們呼吸著廢氣、天天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底層一天十多小時工作的工資竟然不夠一家人的溫飽。難道更多大型的 shopping mall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兩個星期前,去了雪梨開一個國際會議,與 Western Sydney的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的文化工作者 Lena 討論澳洲的文化保育狀況。

ICE 設立於澳洲的建築業工會的大樓,原來澳洲的建築業工人非常支持保育的工作,七十年代時,更經常因為政府缺乏保育和持續發展的視野而罷工,要求政府的工程要有環保與歷史保育的計畫下才能進行。

政府後來才修改了罷工法,把與勞資爭議無關的罷工定為非法行為;但工會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支持保育運動,而是以其他的方法(如免費提工地方和贊助)去輔助文化環境團體。ICE 就是在工會的支持下,從一個兩人的小組織,發展為一個有十多個職員的社區文化團體,於區內搞社區電台,獨立電影製作工作坊等活動。

在 ICE 的辦工室,與一位工會成員聊天,我問他為什麼工會會支持保育?工程取消不是會影響工人的就業率嗎?該工會成員說,我們是工人,但也是市民,土地是我們的,我們對環境和歷史都有責任,我們都不願意看見我們的下一代承受環保破壞的苦果。其實,歷史文化保存,從長遠來說,亦會製造很多工作的機會,因為歷史建築均需要定期維修與保養。

聽到工會成員這番說話,很有感觸。記得於一月廿三日登錄皇后的活動,我們也請來了工盟的代表,他們關注的是何來因藏有界刀而被告刑事毀壞,因為很多工人因工作需要帶架生出街。因界刀被告當然令人憤怒,但工會的發言卻與保育沾不上邊。而曾蔭權於競選答問時,被問及如何解決就業問題,他就攻擊梁家傑的保育立場說:你們不阻我工程,就有更多工開。

工作與生活,被政府這種說法割開了,這是因為他們眼中的的發展,仍停留在粗獷式擴展的階段,保育被視為阻住地球轉的事情;結果,弄得大家口口聲聲的說「唔捨得,無辦法,要發展...」,勞動節前建築業工人又說不夠大型工程製造就業。可是大家卻沒有問,我們要的是什麼發展?這是誰的發展?其代價是什麼?

聰頭的親戚於98年移民到澳洲,他本來於北角經營素食店,可是幾年間舖位的租金由七萬升至十六萬,決定移民,現在他於雪梨市中心有兩個舖位,住在一間兩千呎的花園小屋,生了兩個小孩。樓市與股票市場,幫不了底下層,亦令中產階層小商戶透不過氣來,除了搵錢搵飯食就沒有生活,結果很多人都選擇離開。

天星后皇與中環海旁的保育,並不是集體回憶,而是一種尊重既有歷史文化生活空間的發展,拒絕將遺產折現。中環唯一個文化公共空間,就在天星皇后大會堂一帶,那裡可以有博物館,有茶座,有廣場;從這個舊建築群營造出來的空間,大家可以認識過去,從歷史的座標裡反思香港的發展。為什麼非要把它變為 shopping mall,然後把海旁變成商業的附加值,政府大樓的後花園,而不是市民大眾的資源?

原文:阿藹

國畫課插班生

林風眠 《火燒赤壁》 1985

今早知道我校藝術老師Billy Sir向中六同學談談中國繪畫藝術之道,我也前去湊熱鬧一番。

在Billy Sir略談的四十五分鐘,略略回顧了我對中國繪畫失落的認識。他的演講分成三個主題:國畫的歷朝發展、國畫的審美觀、中西畫技的比較,圖文並茂,簡單說明卻隱隱然包含著個人觀感。其中他提及的王無邢、林風眠等現當代中國畫師,只是我近來欣賞藝術館展覽後才略懂姓名,真是汗顏。記得當年老師只是略略解釋《中國的藝術精神》,而我則前去旁徵博引,分辨物象、意象和意境的分別,探尋禮樂宗趣的異同,於是在同學都不敢選答藝術精神的時候,往往因我別闢蹊徑而了然在胸。「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至今仍未曾或忘呢。當然,學然後知不足,近來所認識的王無邢和林風眠,真的令小弟的眼光更為開闊。

我不禁想,如果當年母校的老師能夠如此對一項喜好擁有passion的話,我的知識應不囿於現在那麼狹窄。想著想著,原來當年我們的美術老師,全都不是藝術系本科畢業出生的,難怪欠了點Billy Sir的自傲,欠了點Billy Sir的熱情。^^

香港藝術館近來展有「世紀先驅─林風眠藝術展」,展期由4月4日至6月3日,同館另開有「不中不英」、「香江遺珍 - 遮打爵士藏品選」等專題展覽,可堪消磨了兩個小時。

小弟今個星期日再去看看啊!

《觀林風眠速記兩則》 梁寶

林風眠 《打麻雀》 1989

經歷抗日與文革洗劫,林風眠的早期作品向剩無幾,早期風格向來只得從黑白照片中管窺一二。這次藝術館「世紀先驅─林風眠藝術展」致力拼湊林氏各個時期面貌,最早一件繪於1938年《販子》,線條粗放直接,有別於後期略帶國畫味的筆法。林氏學藝時期與早期作品應以油畫為主,親眼看過的一件只有 2003年由張永霖藏「林風眠繪畫展」中看過,是50年代末的《養豬姑娘》,只能算是中期作品。這次展覽以主題劃分,展覽大部份以其花鳥及仕女人物作品為主,讓不同時期的作品互相對照,例如把分別繪於1977-78及1989的《打麻雀》放在一起。但我看還是以展場一隅,以特調燈光幽幽地訴說着上世紀的民族苦難為題的五、六件作品最為動人。沿着《打麻雀》之後,掛着的均是繪於1989年的《基督》和《惡夢》系列。尤其《惡夢二》,那血跡斑斑和熊熊火光,粗獷並不來自風格(雖然非常類近德國表現主義),而是源自人性的關懷,看見苦難的切膚之痛。

同日有萬青力先生「寂寞之道:解讀林風眠的藝術人生」的講座,地庫的演講廳座無虛席,有十來個遲來的朋友要靠在牆邊站。投映片開端是林風眠的肖像,寫着「可能是廿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萬先生卻用當今地球的生態危機作開場白,空氣污染、食水短缺,衛星圖片顯示出北京外圍、珠三角的污染程度為全球之最─才急轉直下,藝術─到底還有什麼意義?於是萬先生講的林風眠,便從他的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講起。

平時讀書不求甚解,又或者是讀的著作為賢者忌諱,都說林風眠自幼失怙,一頁便翻過去了。原來林氏失怙,是因母親闕亞帶被族人處以「溺塘」私刑,當時只有七歲的林風眠持刀衝入祠堂救母,父老憐惜其情,改為將其母賣往他鄉,後終生未見。人間慘劇,在林風眠整個人生中留下不能磨滅的暗影,於是重看林氏的「寶蓮燈」與「南天門」,便不再只是戲曲人物那麼簡單。尤其展出作品「南天門」,那種冰冷的藍色主調,鬼影幢幢,寄喻天堂與地獄的生離死別,是對母親的無限追思,卻又超越事件的個別性而直指人類的苦難。林風眠當然亦有少年得志的時侯,以26歲之齡當上美院院長之職,誠為民國初年的特殊處境。(萬先生也幽自己一默,說自己六十歲才當院長,為晚上十一時還不回家的同學而疲於奔命)。然得意的時侯也不過十年,繼後是抗戰、解放、文革,不斷的流徙,與妻女別離,坎坷而耳熟能詳。這些經歷給濃縮成展廳裡獨據一隅的六幅大型作品,萬先生獨對《噩夢─打麻雀》(1977-78/ 1989)作出較為詳盡的說明─這是人類的愚眛,破壞生態、亂殺無辜。萬先生亦認為,這些疲於奔命,最後仍是一一倒下的麻雀,是林風眠一代人的體照,不獨是林風眠個人的故事,而是整個民族的故事。然而,卻只有林風眠一個敢於誠實面對,以藝術來昭示人類的無知,所以林氏是偉大的藝術家。

萬先生主講的部份約只為一小時,卻從林氏的歷史處境和個人命運印證其藝術生命的偉大,不穿鑿附會,不迴避立場。例如有聽眾問林氏1989年作品與民運的關係,萬先生直言「我不知道」,因為無確鑿的資料可證(更順帶指名遠在席間的館長更不能答!)然有關林氏失怙的經歷,卻有真憑實據可證。加上那一代人視藝術如生命,是不會直接繪畫政治題材的。有聽眾更問林氏與徐悲鴻的歷史評價,萬先生認為徐、林二人留法期間同受浪漫主義薰陶,只是在當時以藝術救國的時代需要下,寫實主義無寧是最能為群眾所接受。至於以林風眠比張大千,萬先生則說:「林風眠是知識份子,怎樣跟他比?」演講與對話間更不乏對我們處身的社會和時代的尖銳針砭,萬先生是親身示範何謂藝術對人類、對當代文化的責任。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亂象,萬先生認為我們還是還媒介與西牽着鼻子走─當代藝術就是關心當代文化的藝術,搞藝術不是要引人注意,這想法很幻稚!

我不是主張以人格來判別藝術成就,也不是要放大社會、人類的陰暗面。只是我們今日實在有太多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的藝術作品。我不是要為林風眠以至萬先生歌功頌德(萬先生回應主持「萬先生是中國現代藝術的權威」,開咪劈頭便說:「我不是什麼權威,只有權威的社會才需要權威」),只是我太久沒有聽過像這樣情理兼備,把人格當成一回事的藝術講座!當大家都把藝術視為發財產業,我倒懷念起老套而純情的人文關懷。

2007年4月30日星期一

回顧1986到2006年的香港五一勞動節工會活動的訴求和形式



香港工會運動經歷了八九民運、九七回歸和零三年七一
<作者註:此文修改後,將會放在民間人權陣線一本"十年回歸"刊物內.>

(圖一:大家猜那個放聲大叫的男人是誰,他就是AMRC的梁寶霖。)

香港回歸祖國十年,究竟香港的勞工階層經歷了什麼環境的轉變?什麼團體提出什麼勞工的要求?筆者嘗試用勞動節的五一勞工活動作為切入點去看二十年的工運,看看它在不同年代經歷什麼環境,提出什麼要求,帶領幾多人在街上或酒會上表達要求。於1986年香港勞工運動有兩大工會聯合會(包括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1948-),港九工團聯合總會(工團)(1948-)及一些勞工團體(例如,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和勞資關係協進會)。目前香港勞工運動則有四大工會聯合會,除了工聯會和工團外,還有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1990-),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勞聯) (1984-)。根據港大民意調查機構的統計,支持度較高的政治團體主要是工聯會和職工盟。工聯會有221個屬會和贊助會,聲稱代表30萬工人、職工盟則有85個屬會,聲稱代表17萬工人、勞聯則有59屬會,10個贊助會,總共有69個成員,聲稱代表6萬工人;工團則有50個成員,其它資料則不詳。工聯會和勞聯在這方面的架構相近,大家皆有贊助會。

本港工會聯合會有別於許多非牟利機構,它們的理念相當廣闊,無論它們強調批判還是忠於國家的政權,它們與政權有不解之緣,甚至它們是在回應香港和中國的政治環境下而誔生。所有聯合會均強調自己關注勞工、社會和政制事務,內部成立不同的委員會處理不同的事務。在自我身份方面,工聯會強調自己是涵蓋最廣行業的工會聯合會,代表「基層」,貫徹「愛國、團結、權益、福利、參與」的工作方針,並向會員及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服務,它稱自己為「愛國工會」。職工盟強調自己是「自主的」工會聯合組織,「不依附權勢,獨立於任何政權、政黨、財團」,爭取目標是「團結、飯碗、公義、民主」。勞聯則強調自己的目標是「團結勞工階層,爭取合理權益,參與民主改革,促進社會繁榮」,採取「獨立」、「持平」、「務實」的路線。

香港的工會身份一直得不到英國政府的認同,更不享有非牟利慈善機構的地位,故不符合申請私人和政府基金的資格,以維持自己的工作。有鑑於此,它們大多倚賴工會會員和知名人士的捐款,和開拓自己的生意。早期許多工會因獲得工友捐款購買了自己的物業,而近期成立的工會則倚賴聯會的財政和人力支援,大多數沒有會址。香港回歸中國後,工會的聯合會的認受性逐漸增加。它們開始發展分支的社會福利機構,以覓生存。若工會的聯合會(例如,工聯會)得到國家和知名人士的認同,便有利它們開拓新的生意和服務;倘若一個聯會矢志批判和改革政權的制度(例如職工盟),便很難得到「愛國人士和愛國機構」認同和支持,再加上,若香港的政治和文化環境沒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它的生存會更困難,於2006年中,報紙刋載職工盟面對財政困難,需要支持者每月定期捐款給它。

今年2007年五一勞動節,職工盟將舉行一個名為「爭取尊嚴工作 改善生活質素」的遊行,主題反映了職工盟認為最能取得外界工友及其它人支持的信念,在這個主題下,具體的爭取目標是立法制訂最低工資、規管工時、恢復集體談判權法例、立法保障兼職工及合約工、改善職安及工傷法例、杜絶欠薪事件和要求合理加薪,具體要求的次序也反映了工會關注的優次。筆者本想發掘今年工聯會如何慶祝五一勞動節,但奇怪地五一的活動內容沒有出現在工聯會及其屬會的會訊,只有6月16日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晚會的消息。職工盟則較早刋登五一遊行的訊息,例如在網上宣傳和在街道的欄桿上掛滿橫額,並呼籲外間的工友參與,但是工聯會則沒有在公眾層面上呼籲工友參與它的活動。到了4月29日,工聯會聯同立法會議員在遮打花園集會,約500人參加,它們繼續要求政府就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立法,二,要求盡快檢討外判制度,三,為兼職員工另訂規例,以保障他們的權益。另外香港建築業總會則要求推行新工程,增加就業。今天的勞工團體雖然有參與退休保障聯席,但現實的訴求已不見了退休保障,它們較著力關注近十年的貧富懸殊,低工資、長工時、外判、零散工作及就業的問題。

由1986年到2007年,工會的聯合會開始漸漸活躍起來,有些工會由聯席變成聯盟(如職工盟),但有些聯會(如工團)則在傳媒上減少出現。1992年,天主教教區成立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在坊間又有一些有工運背景的女性組織者成立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假如筆者以工會聯合會的個人會員總數50萬人作為基數,不考慮會員重疊等因素,即有百份之14的勞動人口是工會會員,再根據五一勞動節的遊行或集會人數,取最多的數目約5000人,換言之,工會只能成功動員百份之0.14的勞動人口參加遊行。據Fraser Institute 的2006年報告,香港於2004年是一個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城市,香港政府亦引以為豪,試問政府、商會和僱主團體怎會害怕動員能力低的工會,主動接受一些明顯干預資本主義文化的勞工法例呢?以下筆者將描述一下1986-2007年五一勞動節的活動:

中央公積金
1986年國際五一勞動節,由49個獨立工會和勞工團組成的聯委會在遮打花園舉行燭光晚會,要求政府將五一訂為法定假期、設立中央公積金,爭取集體談判權,改善破產基金的法例及設立不公平解僱法例等。工聯會除了表達上述要求外,又呼籲擴大愛國愛港團結,促進安定繁榮等,但報章上,很少報導香港工聯會的慶祝活動。

1987年國際五一勞動節,由141個工會組成的「勞工界基本法聯席」草擬了一份聯署信要求政府研究設立中央公積金,確認工會的談判地位及將五一訂為法定有薪假期。工聯會主席鄭耀棠在慶祝五一的聚餐宣讀聯署聲明。另外香港僱員工會聯合會和勞資關係協進會也發表五一宣言,除了上述要求外,他們還要求爭取建立八小時的工作制度,傷殘人壽保險,訂立不公平解僱條例等。

1988年國際五一勞動節,由17個成員會組成的香港僱員工會聯合會發表聲明,呼籲工人繼續爭取設立中央公積,公修訂長期服務金法例。這個聯會已經解散了。

輸入外勞

1989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越230個親中、親台和獨立工會在大會堂發表聯合宣言,反對商界要求政府放寬輸入外地勞工,他們一致指出香港沒有勞工短缺。除此,他們要求立法規定五一勞動節為有薪假期,訂立長遠的,整體的勞工政策,全面檢討現行勞工條例,確立職工會的地位,認可集體談判權,及訂立勞工的退休保障制度。發起人是勞工顧問委員會的勞方委員及立法會勞工界代表。另外13個勞工團體(由基督教工業委員會號召)則在尖沙咀中間道公園舉行五一團結大遊行,他們反對輸入外地勞工,反對廠商搬返大陸,剝削港人就業權利,沿途因更改遊行路線,更與警察發生衝突。

1989年中國民運是香港工會運動的分水嶺,它改變了俗稱「左」「中」「右」工會的關係,所謂左、中、右是以忠於或批判國家政權作為區分的標準。

中國工運和民陣

1990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報紙報導新自由派的勞工團體和民運組織,及親中的工聯會均有舉辦慶祝活動,「不過,無論在活動的形式以致表達的主題方面,它們均有迴異。」「前者是以街頭派宣言、集會及遊行,表達對勞工階層近期備受通賬及加風而起煎熬的關係,以及要求中國政府釋放參與去年民運而被補的內地工人的心聲;而後者則以酒會形式歌頌勞工階層在本港過渡期前後的貢獻,以及重提五十年不變等語調。」職工盟於1990年成立,在90年的五一勞動節,它於不同地區派發傳單。另外「四五行動」(它也成立於89民運後)17名成員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抗議,要求中國政府釋放被補民運人士;而工聯會則舉行慶祝會,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長在酒會上表示,要保持香港五十年不變,先保持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不變;周南又表示「在港具悠久歷史的愛國工人團體----香港工聯會,在未來日子裡,有必要在廣大工人中,加強愛國主義的教育,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強調愛祖國和愛香港是密不可分。」1990年7月15日工聯會鄭耀堂批評政府公佈的中位數工資,他認為顧主會將最低工資看成最高工資,拒絕加薪。

1991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職工盟與國際特赦協會舉行展覽會,晚上工盟則到新華社門外舉行燭光晚會靜坐,只有十多人參加,他們宣讀聲明,拉起「組織工會無罪」的橫額,要求釋放被補的中國的「工自聯」工人。另外「四五行動」十幾名成員也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抗議,後與職工盟一起要求中國政府釋放被補民運人士。

輸入外勞

1992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職工盟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工會約30名代表到港督府請願,職工盟的主題是「殺到埋身,豈能啞忍,輸入外勞,悲鬱難訴」,發言人宣讀宣言,呼籲打工仔團結起來,爭取合理工資的權利,充份就業權利,社會保障權利,維持生活質素權利及將五一列入為有薪假期。同時爭取工人就業保障聯席表示要求立刻停止輸入外地勞工,開展培訓課程和設立完善保障制度;香港工聯會七名代表則到勞工處請願,要求署方關注勞方失業問題。另一方面,工聯會晚上舉行酒會,要求為五一訂立法定假期,停止輸入外勞,制訂勞工政策,提供就業,轉業和再培訓機會及設立退休保障制度。新華社香港分社正副社長有出席酒會。由於1992年政府輸入外地勞工,所以全港職工會舉行代表大會表示反對繼續輸入第三批外地勞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爭取集體談判權、增加勞工界立法局議席,提升勞顧會的法定地位及將五一列為有薪假期。
1992年9月港九工團聯合會要求港督Mr. Patten實行最低工資。

1993年國際五一勞動節,港九勞工社團聯會與港九工團聯合會總會遊行到港督府請願,要求把五一列為法定有薪假期。而十幾名職工盟代表則遊行到新華社,要求中國政府容許工人成立獨立自主工會,保障工人集會結社權利。工盟把請願信放在門牌上便離去。

退休保障和栽員問題

1994年國際五一勞動節,職工盟舉行花車巡遊,呼籲港府將五一訂為有薪法定假期,當天也有論壇討論設立「不公平解僱法」。香港工聯會則促請港府制訂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政策,為工人設立投訴途徑。另外勞聯及工團則到港府請願,要求把五一訂為法定的假期,放寬現行職工會條例規定,令工會可自由地參與外地勞工組織,並要求政府承擔老人退休金計劃供款。它們稍後到新華社請願,要求中國政府尊重國際勞工公約及訂立完善勞工法例。94年5月港同盟提最低工資保障本地工人的工資受輸入外勞的影響。

1995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天主教團體的聯席要求設立最低工資點,四五行動則要求政府設立最低工資和失業援助金;工聯會則舉辦展覽和簽名運動,要求政府盡快實行「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法」和「不公平解僱法」。職工盟則反對輸入外地勞工,認為外勞會搶走本地勞工的飯碗。1工團也要求政府定立本地工人優先就法,及停止輸入外地勞工。

爭取工會的基本權利

1996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工聯會40名代表向政府遞交十萬名簽名要求政府將五一列為有薪假期,職工盟則聯同街坊工友服務處等遊行到政府總部,口號是「捍衛就業權 團結反對剝削。」,街坊工友服務處和天主教團體又要求保障員工就業權,反對僱主向員工無理解僱。2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中國。

1998年國際五一勞動節,工聯會40名代表向政府遞交17萬名的簽名要求政府增加就業機會,設立失業援助金和停止輸入外地勞工;職工盟、街坊工友服務處和天主教團體舉行遊行,約有一百人聚集政府總部,要求恢復被廢除的勞工法例(包括集體談判權和組織工會權),又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和失業援助金。

1999年五一勞動節正式成為法定有薪假期。同年職工盟提最低工資。

失業、外判、低薪、欠薪、邊緣工友
1999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則動員1000名人士舉行慶祝「五·一」勞動節集會﹐以歌唱及活報劇的形式表達本港工人長期致力爭取「五·一」為法定有薪假期的歷程。它又促請政府推行「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以創造就業、追求高就業為首要目標;職工盟則動員300名人士參與五一遊行,高呼「反失業、抗減薪、保飯碗、衛專嚴」口號,提出八項要求﹐包括立法確立集體談判權及罷工權﹔設立最低工資制度﹔反對以合約制聘請公務員﹔增加政府開支﹐創造就業機會﹔設立失業保障﹔制訂反歧視工會條例﹔反對政府服務私有化﹔立法禁止年齡歧視﹔以及減低交通費和能源收費。

2000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舉辦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強積金權益墟﹐增加工人對強積金計劃的認識。職工盟以「安穩工作、合理工資」為行動口號,動員600人參與行動,要求﹕(一)設立最低工資﹐爭取八小時工作制(二)政府應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三)確立集體談判權(四)反對政府服務外判(五)反對社福服務一筆過撥款及製造假的公務員改革措施。於2000年李卓人在立法會提出最低工資動議,除了勞工界別的議員,直選議員和功能組別議均反對最低工資立法。

2001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曾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舉行酒會和「僱傭模式與僱員權益保障」論壇,要求政府修定僱傭條例。職工盟和多個團體動員一千三百人遊行反對‘外判化、散工化、貧困化’和要求訂立最低工資。

2002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在維園舉行職業招聘和互助自強的集會,而職工盟則照舊遊行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和規管工時,有五百多人參與。

2003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500名成員在遮打花園舉行「保障勞動權益者」集會,並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政府加強執法,打擊欠薪和促請僱主遵守法例3。而職工盟則舉行一「官商勾結大無良」的遊行,爭取「集體談判權、最低工資和工時限制。」,有五百多人參與。

2003年7月1日50萬人參與反23條和還政於民,相比92-95年的民主運動,香港出現較強的民主訴求,參與遊行人數增加。

2003年7月後,工聯會在五一勞動節好似開始改變,多用動員和遊行的方式加強對政府的要求,突出它在工運的位置。而職工盟則以一貫的方式,用動員及遊行方式針對及嚴厲批評政府和大商家。

2004年立法會選舉後,工聯會全力要求最低工資立法。

2004年五一勞動節,工聯會在中環愛丁堡廣場舉行題為「創就業 增工資 反對無償工時」的「五‧一」集會,有一千多人遊行至政府總部,向政府反映僱主侵害勞工權益的情況,並促請政府創造就業,加強執法;而職工盟則舉行「抗議官商勾結」的爭取勞動保障遊行,遊行人士批評「政府不理工人死活」「反外判,反散工化」,又反對人大就基本法釋法,遊行有一千八百人參與。2004年10月立法會提出立法規管工資及工時,泛民主派,民建聯,和工聯會支持動議,但在分組點票及自由黨、泛聯盟和部份議員反對下,該動議遭否決。

2003年7月1日後,職工盟提民主工運

2005年在「五‧一」勞動節前夕,工聯會伙同三位勞工界議員和六名勞顧會勞方代表(「三加六」)舉行集會遊行,它要求製訂最低工資,制訂標準工時,設集體談判權,解決在職貧窮,反外判反私營化帶來的剝削和合理加薪。與以往行動只批評僱主的問題有點不同,它今次行動隱含針對政府,遊行約有三千人參與。在5.1,職工盟則除了透過遊行爭取上述工聯會提出的六大訴求外,更爭取民主普選,以助爭取勞工權益,它的主題是「飯碗保障、掃走貧窮、共享繁榮及民主普選」,它界定此為「五一民主工運大遊行」。遊行參與者約有二千人。

2006年「五‧一」勞動節,除了酒會外,工聯會聯同多個屬會代表(100人)在中環皇后像廣場集合,然後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政府盡快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它批評部份僱主蓄意剝削外判清潔工及保安員,迫工人無償超時工作、隨意壓低工資。4職工盟則動員二十多個團體和兩個外傭團體,約二千人參與遊行爭取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合理加薪及反對外判。

2007年的勞動節,無論是工聯會,還是職工盟,它們最核心的訴求是爭取立法最低工資,規管工時,檢討外判制度和保障兼職工,雖然它們各自爭取,但是它們給予政府的壓力比2003年前更大。

經歷二十年,香港回歸祖國,五一勞動節已成為法定的有薪假期,除此之外,請問究竟香港的勞工法例還有什麼重大的轉變呢?當中有幾多改變是符合工會原初的爭取目標呢?另外,香港回歸中國十年,究竟政權的改變有沒有改變勞資的關係,以立法最低工資為例,究竟它對爭取立法有沒有幫助呢?假若沒有,香港人慶幸香港的經濟轉變沒有受到國家很大的干預,還是對它不理會勞資不平等的關係感到憤怒呢?

1 星島日報。1995年5月1日。
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y 2, 1996
3 文匯報。「工聯會促保障勞工權益 集會要求檢討投標制度 避免判上判剝削工人」。2003年5月2日
4 工聯會。工聯會五一遊行報導。2006年5月1日。

原文:Plato

相對貧窮

說起什麼是貧窮﹐大部份人必定會想起非洲那些餓很瘦骨如柴的飢民﹐ 又或者在電視新聞上看起那些衣不蔽體﹐頂無片瓦的難民。畢境不論是基於人道責任還是身為人類的同情心﹐我們也不能接受社會上有人連生存的權利也沒有保障。可幸的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富裕﹐社會有能力負擔公共福利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在發達國家中生活於貧窮線下的人數已大幅減少。在今天的香港社會中﹐相信不會出現路有凍死骨或小孩子要挨肚餓的慘況。正當我們的滅貧大計取得空前成功﹐一些社會學者卻提出貧窮一個的新慨念。他們把上述的問題稱為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而引入一個新的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觀念。貧窮不再單純是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而是由於未能負擔一般人一樣的消費能力﹐未能享受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模式﹐從而感覺到自己貧窮。於是貧窮從一個客觀性的經濟指標﹐變成一個主觀性的文化心理慨念。那些社會學者更進一步指出﹐經濟發展不能解決相對貧窮的問題﹐反而會不斷產生新的貧窮﹐只有重新分配財富﹐改變現行資本主義的社會架構﹐才能在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相對貧窮有必要解決嗎﹖

首先從字面的定義上去看﹐相對貧窮這個慨念並不存在。相對貧窮只是窮﹐並不是貧。很明顯翻譯這個詞語的人只是囫圇吞棗地﹐把英文詞語照字面的意思硬譯過來﹐而沒有細心思考過在中文裏﹐貧窮二字已包含絕對和相對兩個不同的觀念。物質上的不足為貧﹐是絕對的慨念。窮則是相對的慨念﹐例如龔如心比李家誠窮。世界各國大多有扶貧滅貧的社會計劃﹐只有共產主義的國家﹐才會有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滅窮計劃。在數學上來說﹐除非所有人的收入也相同﹐否則一定會有人比別人窮。貧可滅﹐窮永不可滅。以史為鑑﹐滅窮只能像共產政權那樣製造均貧﹐可是均貧肯定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結果。

窮本身並不是一件值得讓人懼怕的事。正所謂人窮志不窮﹐在生存有基本保障後﹐不必擔活在赤貧的人﹐他們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逐步爬地上社會階梯。反之富有的人著終日無所事事揮霍無度﹐他們的財富也有花盡的一天﹐會從有錢階級掉下來變成窮人。最有效保障階級上下流動的社會制度是論功行賞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生產力高對社會有供獻多的人﹐相對的獲得更多財富回報作為鼓勵﹐而生產力低對社會供獻少的人﹐則以相對較少的生活享受作為的懲罰。只要使用得宜﹐富與窮正是最有效增進社會生產力的葫蘿白和棒子。

每一項經濟增長均是來自科技或制度的進步﹐在經濟增長的初期﹐擁有新技術或新知識的人﹐因為生產力相對上升有比較優勢而先富起來。剩下來低技術低知識的人﹐生產力相對下降淪為窮人。讓他們脫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升他們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培訓讓他們在技術和知識追上其他人的平均水平。若果強行把高生產力的人的財產通過分配手段﹐白白送給低生產力的人﹐只會傳達一個錯誤的訊息﹐變相懲罰提高生產力的人。最終只會造成反效果﹐導致社會整體生產力下降或停滯不前﹐對人民不僅益處反而有害處。

透過經濟增長增加社會上的總生產力﹐社會才能夠投放更多資源在低收入階層﹐改善他們客觀生活條件。人民得以豐衣足食﹐貧困也成為過去的代名詞。事實上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只要沒有不良嗜好﹐就算領綜緩住公屋的市民﹐他們的客觀生活質素比五十年前的中產階級還要好﹐大慨比一百年前的大地主也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了。經濟增長可以滅貧﹐但不能滅窮。要滅窮的話﹐倒頭來就沒有了經濟增長。不過若果窮是因為人比人比死人的心理問題﹐只是因為生活享受不夠別人好﹐就感覺自己是貧窮的話﹐那麼經濟政策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心病還需心藥醫﹐向低下階層傳揚佛家道家無慾無求的思想﹐又或者基督教的克己追求精神而非物質滿足的傳統﹐也可以令他們不再覺得自己貧窮﹐這才是根治窮人心理問題的良方。

原文:哲子戲

2007年4月29日星期日

溫故知新之旅

↑麟峰文公祠一隅

周六和同學到元朗的新田考察,去看三種對待文物的態度:
1. 有技術的保育:大夫第、麟峰文公祠
2. 自行保育:東山古廟、文氏宗祠
3. 沒有保育

是次準備的準備工夫是最多的。可惜狀態不好,講解的不多,坐巴士又睡過了頭,多得有秀雯和TraTra兩位插班生幫忙前後。謝謝!

那當然,雖然狀態不好,但是小弟在東山古廟也來搗亂,務求讓大家知道甚麼保育叫作「亂來」。最後不負所望,小弟重新讓古廟響起聖誕曲,可惜未能讓她閃起聖誕燈飾,應該讓學生知道甚麼是不倫不類吧。

溫故知新之旅:新田考

2007年4月28日星期六

我很富有


近來的教學課題講及香港的貧窮問題,原來我們下意識,通常都只想起物質貧窮,卻遺忘了精神也會貧窮。早前《商業周刊》第1000期就有一篇「不丹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報導(HTML | PPT)。秀雯miss用作思考甚麼是快樂,我就用來談談甚麼是貧窮。

看到梁家傑在Blog中寫下被電台訪問的內容,談及富有的定義。
有錢不就代表富有。很多富人天天愁眉苦臉,惶惶不可终日。反而窮人可以笑口常開,活得快樂充實。要自己快樂,先要別人生活因你變得快樂;要自己生活充實,先要別人生活因你變得充實。明天開始給身邊的人多一聲招呼,多一個笑容,多一次讓座…,並留意他們對你的回應,也許你已能感受我在講甚麼。要活得精采,必多無私地服務他人。這可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
不過,是否通常人在物質豐富後,才去追求精神富有?又或者追求精神富有的人,通常都已經不愁物質?那我可想不通了......

或許如樂天知命的不丹人一樣,知足才是富有的根源。那麼又是否意味,先把精神富起來,然後物質就會富起來呢?傻的!

噢,LOOP死了。

其實我很認同袋巾的話,我現在每天也很富有。我覺得,已經足夠。^^(←勁optimistic)

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

輸了道理,贏了人情

引用:查.找不足

市民一直對和自己不相干的罪犯沒有太大的遣責,只要警方把罪犯繩之於法,恐慌便成了話題,然後被遺忘。但是,社會在道德層面的執著,使一些人即使不是十惡不赦,也會遺臭萬年。我們不會痛罵賊王張子強,甚至有人把葉繼歡當成偶像,以季炳強作榜樣,卻對拋妻棄子的人加以唾罵,對沒有公德的予以批判。若有一個市民法庭,性罪犯可能比縳架走私和買凶殺人的重判得多,最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社會備受保護的一群施以毒手。當然,另一主要原因就是「現代陳世美」和變態強姦犯被傳媒揭露了他們最恐佈的一面:下一個可能係你。

尖沙咀槍擊案涉案警員的死因聆訊已公佈結果,從案件發生便被冠名警魔的徐步高,法官給予合法被殺的結論。鐵證如山,再討論徐步高是不是兇手已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相反,就徐步高一案,傳媒的行事作風,令徐是贏了人情,輸了道理。

從死因聆訊開始,傳媒對死者家屬的追訪,圖文並茂加送固定立場的報道,令讀者有了未審先判的感覺。新聞傳播學有一個叫「議程設置理論」(Agenda-setting Theory),指出傳媒的報道有引導讀者思想的力量。百花齊放的描述和證據,在挖空心思的堆砌下,市民沒有鑑證和法律知識,都會意識到這個所謂警魔,是何等的聰明、自信和有力量。然而物極必反,當我們的想像到了某一個程度,有人驚醒起來並加以指責,傳媒的報道對在世者有莫大的心靈傷害,不論是死者家屬或是警隊人士,在鎂光燈的聚焦下,本已平伏的心情會再起漣漪,曾經低沉的士氣會再有起伏,實難以做到「令事實水落石出,盡快了結案件令警隊士氣恢復,受害家人得到心靈上的解脫」。我們開始對傳媒的手法批評,而在批評和世紀新聞兩權輕重後,監察者一如以往發揮其特長:置若惘聞。

於是,當我們每晚完成日日重覆的工作後,回家打開電視又看著重覆又重覆的新聞,我們感到煩厭和納悶,在看到徐步高的母親和妻子堅強和無悔地支持丈夫,我們開始想像徐步高雖然外表凶悍,但在家中是怎樣的一個好好先生,一絲同情便泛在心頭。最後,我們會好像對走私、貪污的人一樣,忘記如果他還在逃的話,對社會、警隊是構成多麼大的信心危機和影響,並作出結論:事情都已告一段落,死者已矣,何必還要如此窮追猛打?始終萬事留一線,對各界都有益處。

沒有人能考究益處是甚麼,但值得留意的是傳媒和群眾反應的關係。曾經有人指出傳媒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想,而在這個說法連普羅市民也掛在口邊時,我們便會有所醒覺,並對傾斜的報道作出個人的調控。即使理性告訴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感性上也會令我們美化目前的畫面,加上我們意識中對傳媒的壞印象,促使徐步高輸了道德也能嬴到人情的結果。對於一個罪犯,這已算是一個光環。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文物考察後感

繼上次帶小朋友去看鄉村後,今次考察的對象是古宅、圍村和墓穴。幸好天公造美,清風送爽而無半點雨水,好讓我們樂於尋幽探秘。

行程
10:00-11:15 元朗舊墟野外定向活動
11:30-11:45 凹頭潘屋
11:55-12:05 東成里劉氏大屋
12:15-12:35 錦田鄧惟汲墓「狐狸過水」
13:00-14:00 午飯
14:50-15:00 粉嶺彭啟璧墓「黃龍出洞」
15:00-17:05 龍躍頭文物徑
17:20-17:45 龍躍頭鄧林墓
19:00-19:30 回到元朗、天水圍

↑我拿著燒烤叉在指劃簷前板的圖案

第一站是元朗舊墟,主要是訓練中學生導賞員去帶小學生走走文物古跡。我們明白只是講解將會得到的是反效果,所以希望通過定向活動來引起小學生對文物的興趣。當然部分小導賞員仍未睡醒,留意不到竟有一大群師奶阿叔特地來舊墟閒逛,在他們的身後聽得津津有味。

↑潘屋被稱為獅子屋的由來

離開舊墟後,我們走到博愛醫院西,門前建有一個半圓形的風水池的客家古宅--潘屋。潘屋又稱「獅子屋」、「蔭華公祠」,是潘氏家族的祖屋。1933年,梅縣人潘君勉為紀念其先父潘蔭華,特別聘請三名客家工匠,從梅縣遠道到凹頭建屋。日治時期,潘屋曾是憲兵於新界西的辦公室,其後葉劍英、尤德夫人亦曾到訪。潘屋雖然被列作一級歷史建築,但是屬於私人物業,故四周圍有鐵絲網。上次騎單車前往潘屋時,遇上剛架起的鐵絲網,於是無從而入。今次發現池塘旁有小通道可以闖入,頓覺好運之至。雖然小朋友口口聲聲說擅闖民居,但是口是心非,人人都前仆後繼,惟恐落後。

↑東成里大屋保存完好的背後?

我們是貧苦師生,所以全日多在搭11號巴士。遊罷潘屋,我們擬到「狐狸過水」一看鄧自明墓穴,而在途中我們順遊東成里劉氏大屋。東成里大屋的外貌仍算保持完好,本應感到欣慰。可是如果我們深究為甚麼這排古宅能夠逃過拆卸的命運,將會發現原來不為其他,只是業權問題。


沿青山公路東走,探路上山兩分鐘腳程就到達「狐狸過水」。「狐狸過水」又名佛凹嶺,位於凹頭蠔殼山,為錦田八世祖鄧惟汲之墓,與屏山二世祖鄧萬里墓並列。墓穴坐巽向乾(即東南向西北),登山遠眺,赫然發現迎面一列西鐵列車經過,知道原來風水格局已破。那究竟會否影響錦田的後人呢?更重要的是,我們可從中思考當年鄧族與政府討價還價的情況。
鄧自明與皇族的淵源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再犯江南,宋朝皇室中人流散至贛州。太后帶著高宗兒女路經江西虔州時,不幸走散。當時,任贛縣令的塘尾鄧氏七世祖鄧元亮在江西奮起勤王,平定戰亂。他收留了一批失散的南逃官員子女,高宗之妹——年僅八歲的趙氏就在其中。但幼女不肯將身世相告,只說自己是中州趙姓官員之女。
  鄧元亮歸隱嶺南家園後,將趙女撫養成人。親戚朋友見過趙女的,都驚奇她的舉止出眾,就撮合趙女嫁給元亮的兒子鄧自明。她嫁給鄧自明後,生下林、杞、槐、梓四個兒子,定居錦田。
  宋孝宗已丑年(1169),鄧自明去世,趙氏撫育四子成才。當時宋光宗(1190)即位,而趙氏也步入老年。後來,她寫了封信,叫大兒子找皇上認親。光宗查識認證後,大為感動,立即派人迎接趙氏入宮,並稱其為皇姑,封為郡主,追贈鄧自明為稅院郡馬。
  稅院,宋代掌管關稅、貿易的官員,稱為「商稅院」。郡馬,因鄧自明娶宋朝宗室女為妻,俗稱為「郡馬」。宋歐陽修在《文忠集•卷一百二十七•歸田錄》記:「皇女為公主,其夫必拜駙馬都尉,故謂之駙馬。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縣主者為縣馬,不知何義也。」
  長子鄧林授迪功郎,其餘三子封為國舍郎。皇帝還贈了四十頃田地給趙女為終身之養,可趙皇姑只留下少許,其餘都分給了當地百姓……
  皇姑辭歸京師,仍居東莞。由於鄧氏得姓南陽,而鄧自明又為稅院郡馬,所以錦田、廈村等祠堂、村屋,都會寫有「南陽世澤,稅院家聲」意思的對聯。
  鄧自明死後葬於凹頭「狐狸過水」,皇姑趙氏則葬於東莞「獅子滾毬」,「狐狸過水」側有皇姑的衣冠塚,以示夫婦永在一起。
↑五朵芙蓉,山勢如龍屈身騰飛

午飯後,我們乘巴士遠征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1 | 2),又稱龍屈頭,亦稱龍嶺,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自鄧自明死後,長子鄧林與其後人從錦田遷居龍躍頭開村立業,自成一方,散居於鄰近的五圍六村。大祠堂松嶺鄧公祠(萃雲堂)門聯謂:
峰起龍山 疊嶂層巒 五朵芙蓉開嶺表
流翻吉水 尋源溯本 一條脈絡貫江西

有說龍躍頭風水極佳,南面的龍山五峰起伏(即門聯中的五朵芙蓉),儼如蟄伏於此,翹首吐珠的神龍,龍躍頭一名亦與此風水格局有關。單單清代科舉中,龍躍頭就曾出貢生3名,例貢生11名,武舉人1名。官運如此之盛,又曾有皇姬於此,篤信堪輿者定將此與風水之說掛鉤。於是我們又去看看鄉村佈局和墓穴座向。

↑俯瞰整個龍躍頭鄉

龍躍頭鄉兼具屏山的鄉村性質,又有類近友恭堂、楊侯宮的萃雲堂、天后宮,且能跟早上「狐狸過水」作比較的鄧林墓穴,是一個上佳的考察複習活動。正所謂「山草藥」,「係又up,唔係又up」,小弟信奉的是雜家,所說的從來不是正派東西,多數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可喜的是小朋友略有小成,開始能夠明白建築的功能,估到吉祥圖案背後的意思。
難題一
師:點解依度有三隻蟹既?
生:唔記得左......
師:一定有得解。咁蟹背脊有咩野呢?- -'
生:殼囉!
師:文雅d呢?
生:甲!
師:咁三隻蟹加埋呢?^^'
生:三甲!^o^

難題二
師:依到有隻雞噃,點解既?
生:!!!......(完全唔知)
師:通常雞會啼既。
生:......(小學生都知)
師:咁即係識鳴叫啦。咁通常公定乸會啼呢?
生:當然係公啦。
師:咁就即係公會鳴囉。^o^
生:「公鳴」?係喎!^o^
推動文物保育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因為如果對過往事物稍欠敏感、對平凡事物稍欠好奇,都不會明白為甚麼那些又破又舊的東西暗藏著不能言喻的價值。又或者皺著眉頭說風水是迷信,牽起咀角笑前人的無知,而未能看清迷信部分暗合科學理論,無知源自前人內心的期許。經濟史學家科大為曾說:「如果你對一個五毛硬幣不感好奇,那麼你就不應讀經濟。」不可理喻之至,不過細加玩味後,卻發現原來是至理明言。路邊小花、古宅脊飾,甚至是招牌炒蛋,多麼的微不足道,但是有些人總會去問。

文物保護的過程有幾個層次,從小朋友現在做的survey、research、identification,到進一步的protection、restoration,到再進一步的interpretation、education和promotion,告訴其他人怎樣欣賞和愛護。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根本的興趣。我是新兵,而小朋友比我更新,和他們多次的考察的目的,旨在讓大家多些感受,然後才能明白為甚麼有人(至少是我)相信這些爛東西別有意義,需要保存。其實不論新兵老手,以上提及的七項工作,原來學無先後,不分軒輊,大家都是為了保育文物,略盡綿力。

古宅墓穴覽勝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另類的屏山

在屏山文物徑的盡頭,聚星樓不遠處有一幢兩進三間的古建築。它低陷在泥地以下,雜草齊腰,污水長淹,怎麼看都是一所殘舊古宅,等待歷史將它吞噬。

十九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定勢力範圍。1898年,英國脅迫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99年,可是其時新界原居民卻悉力反抗。在香港歷史檔案館裡,有一份由輔政司駱克翻譯於1899 年4月12日的文件,它指出:新界村民武裝抗英是由屏山「達德約」39個鄉村――包括錦田、元朗、廈村、十八鄉、青山等發動起來。達德約就是以屏山為首的聯村更練團的組織名稱(類似於今日的民兵團)。那所破屋,在百多年前達德約各村代表的議事公所和組織部、指揮所--達德公所。

原是平坦易走的屏山文物徑,我卻帶學生走到最骯髒難走的,彷彿在引證著新界鄉勇血淚的足跡上。
另類的屏山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活在西九

在星期六帶了小朋友到深水埗區遊學,看看甚麼是貧民區,還有他們辛酸的故事。

在板間房內侷促悶熱、在樓梯間「級級」可危、在街道上時晴時雨、在舊城區又累又餓,小朋友總算嘗過點點貧窮者的生活。其後我們到劉森記吃麵、松記吃糖水,發現社區遊學原來可以是美食團呢!

嘗過了貧與富的生活,希望小朋友懂得珍惜當下擁有的富足。富足不一定指物質富有,精神富有也很重要。
「活在西九」展覽

2007年2月28日星期三

我們的年

長假後學生都是睡眼惺忪的,連我也是。
似乎今年真是我們的年。

今天的課題是「政府的功能」,同學預備了......
一起床洗臉的水,關水務署事;
然後去個方便,關渠務署事;
天氣有點清涼,不如聽收音機的天氣預告,關天文台香港電台事;
落街返校有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關運輸署路政署事;
返學我們受九年免費教育,關教統局事;
書簿車船津貼,關學生資助辦事處事;
吃飯的飯商需要監管,關食環署事;
放學後想起海外的友人,要寄生日卡給他,關郵政署事;
然後到康文署的公共圖書館找資料;
影印書本時差點影多過十分一,關知識產權署事;
另外記得星期六會約同學行山,要預備政府新聞處的政府書店繪製的郊遊圖;
回到家裡,看看窗外房屋署所管理的公屋林立;
打開電視,看到有些電視劇演出過火,於是致電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投訴......
猛然記得,今天沒有給人打劫,因為有香港警隊
想著想著,明天不想返學,不如去看街症......